唐一豪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53002
摘 要 新课程标准中把“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单列为一个学习任务群,对于身处和平年代的学生们感受革命前辈的爱国报国之情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但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对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学习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学生兴趣、文本精读、学科融合、资源开发等四个方面由内而外促进学生对该学习任务群的掌握以及相关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主动深入
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高中阶段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学生在学习革命传统作品时兴趣不高,不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对革命传统文学作品的教学效果较差。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革命文学作品与当前中学生所生活的时代相去甚远。当前的中学生基本上出生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腾飞与崛起的时代,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可以说当前的中学生大多数都生活在社会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年代,而传统的革命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战争年代及艰苦生活可以说当代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经历过,因此难以感同身受,产生深刻共鸣。其次,部分传统革命文学作品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对这些作品产生抗拒感,难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最为典型的例子是鲁迅的一些杂文作品,大多采用半文半白的形式,同时,其对中国当时社会冷静的思考与深刻的批判也是高中生在这一学习阶段较难理解的。
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无产阶级、团结一切有志之士挽救国家存亡过程中形成的爱国、奉献、顽强、自信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对当代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挥导向作用”。[1]要想使学生能够学好中国传统革命文学作品,体会革命志士身上的革命精神,首先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这些作品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否则,没有兴趣的指引,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将是缺少激情的麻木学习,或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无法深入的体会到作品中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对中国传统革命作品产生敬畏心理,让学生深刻明白,没有革命先烈的无畏牺牲与奋斗,就没有今天安静祥和的生活。要让学生带着这种敬畏的心情走进革命文学作品,走进革命人物的事迹。只有能够在学习中激发起学生的敬畏之情,才能让学生带着专注与感动走进课堂,获得深刻的阅读和学习体验。其次,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服务于传统革命文学作品的教学,尤其是对于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或者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参观博物馆、实物展示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加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同时,教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也要积极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一作品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克服畏难情绪,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最后,可以采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各种历史事件的纪录片,革命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剧等。
二、精雕文本,刻画人物
文本是语文课本的核心与精华所在,语文课本的选文是语文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的审定与研究而最终形成的,具有精心的布局与深刻的意义。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教学离不开立足于对语文课本中文本的解读。
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到必修五中八篇革命传统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革命传统文学作品包括两大主题:批判和赞美。其中批判的主题中又包含有三个方面:对帝国主义的批判、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对国民党反对统治的批判。这几篇选文正是反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其中赞美主题的文章包含对四个对象的赞美:对革命领袖的赞美、对爱国青年的赞美、对抗日精神的赞美、对民族气节的赞美。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同时,选文涵盖面较广,整体上设计合理,逻辑清晰,较有深意。
当前,一些教师在对革命传统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时具有反客为主与形式主义倾向,过于重视通过多媒体形式来补充背景,激发兴趣,而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讲解,忽视了对课本选文逻辑的把握。
因此,在进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握好课本中所选文本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紧紧抓住课本的编排逻辑,充分发挥文本的引领性和指导性作用,通过一篇文本,涵盖一个范围的知识点。其次,要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文章和相关知识体系的扩展与延伸,教师要结合课本与文本,通过选文来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如《忆秦娥.娄山关》《采桑子.重阳》《清平乐.六盘山》等,来感受作者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与大气磅礴,从而更加有助于学生树立对于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三、学科交流,深度融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革命传统文学作品的教学“要与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教师组成专题指导组,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以深化学生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和认识”。[2]革命传统文学作品与语文学习中的其他内容对比,具有天然的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优势,不论是高中阶段的政治课还是历史课与地理课,都可以很好的与语文课中的革命传统文学作品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两门学科的促进与双赢。
首先,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精神教育的良好的材料,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思想上的教育与洗礼。革命传统文学作品与思政教育可以相辅相成,以文学作品来使学生获得对于传统革命精神的感性的经历和情感体验,以思政课来使学生获得对于传统革命精神的理性的理解与升华,从而达到学科之间的双赢。
其次,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感性描述和多角度的重现。革命人物与革命事件本身就是发生过的历史,一些人物和事件还是在历史课本中着重讲解和介绍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通过对这些客观史实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了解革命人物的人生轨迹和经历,从而使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加全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这些作品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感性的认识,使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化。两者共同促进了语文与历史学科间的双赢。
最后,革命传统文学作品与地理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在学习毛泽东诗词的过程中可以补充《七律.长征》,介绍在长征中,红军战士跨越了大半个中国从而胜利会师,让学生了解这一壮举中所跨越的险峻的地形,从而加深学生对长征艰苦的理解,培养对革命先烈的敬畏之情。
四、研学旅行,开发资源
中国传统革命作品记载的是活生生的人和一段段鲜活的故事,不应让他们成为一篇篇冷冰冰的课文,毫无生气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当前,部分革命传统作品在讲解中失去了其本真与灵魂,变成了被分解的支离破碎的文章分析,被总结成一条条用来记忆和背诵的应试技巧。这些都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中设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初衷。不利于学生对于革命先烈身上所具有的崇高精神品质的感知与理解,也不利于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
要想让传统的革命文学作品能够真正的植根于学生的灵魂深处,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需要让革命文学作品能够真正的“活”起来,让革命人物与革命故事成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人和事,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获得灵魂深处的感动与洗礼。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结合课文中及当地的革命故事,接触到这些故事发生地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并可以结合老师的讲解或者各种多媒体技术的参与,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从故事的旁观者变成故事的参与者。从而让革命故事“活”起来,成为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经历与体验。其次,可以通过走访当地仍健在的经历和参与过革命的老人,通过他们的亲口讲述,让学生明白这些课本上的革命人物与革命故事距离我们现在并不遥远,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人来讲述鲜活的故事,从而让革命传统文学作品通过这些老人的讲述“活”起来,成为学生深刻的记忆和宝贵的人生经历。
结语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道:“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帜。”[3]新时代需要中国传统革命文化焕发新的活力,而高中语文教学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革命作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去分析问题。
参考文献
[1]罗孝辉.阅读教学中传承革命文化的策略研究[J].语文月刊,2019,(4):32-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28).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