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4期   作者:杜家琳
[导读]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杜家琳
        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需要高度重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培养。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如何培养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已成为新课改的探究重点。基于此,以下对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的实践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实践研究
引言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教师通过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完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项目安排。在独立完成项目课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思维,从而能够独立自主攻破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
一、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既要充分凸显信息技术的价值与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还对学生提出了具备与信息技术知识相匹配素质的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来看,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信息意识。指的是学生个体对学生的敏感度与对学生价值的判断能力,能够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去获得与处理信息,敏锐地感知信息的变化,并且能结合信息来源对其影响进行预判。②计算思维能力。指的是学生运用计算机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思维。③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指的是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与资源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并且创造性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④信息社会责任感。指的是个体在信息社会中道德规范、行为自律、文化素养等方面应该尽到的责任。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的实践
        (一)利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因为考试的驱动,传统课堂中知识体系被细分成具体而琐碎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们会花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实际训练,然后再进行应用,所以,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高阶学习。而项目化教学翻转了这一过程,在一开始就会创设高阶思维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对学生提出带有问题解决、创造、系统推理分析等高阶认知策略的项目任务。而低阶学习则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生,学生主动识记、理解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提升能力与品质。
        (二)增强项目整体意识
        项目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引导学生树立整体意识,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梳理项目,理清项目问题,从而更好地运用。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一般会安排每周1~2节,但如果想完成一个项目,则需要12~16课时,此种情况会导致项目分散在各个课时中,过于分散的项目显得尤为混乱。因此,教师应坚持系统化的思维和结构化的管理,合理设计项目以及具体活动规划,引导学生树立项目整体意识。例如,初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Excel表,将其作为一个项目,将每一节课所学知识建立在相应的工作表中,当打开文件时,就可以回顾、复习知识,通过学习内容的记录,帮助学生全面梳理学习过程,增强学习逻辑性。再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项目主题”为名建立主文件夹,一节课对应一个文件夹,同时将学习过程中所使用到的资料、成果等保存其中。当该项目完成后,学生打开文件,可以清楚看到项目进展过程,从而进一步增强项目活动意识。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项目实践
        项目式教学法除了让学生学会完成整个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内容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具备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能力。

因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主要目的是能够将技术内容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项目实践是教师在项目式教学中遵循的重要原则。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锻炼思维和思考能力,以及实际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动画制作”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开展动画制作竞赛活动。学生可以随意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会结合学生制作的动画作品中的优秀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给予相应的竞赛奖励。以竞赛的形式呈现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并且锻炼了学生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信息技术内容运用在动画制作过程的能力,这样就达到了学生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最终目的。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图层动画”课程中涉及的“摇动的树枝”以及“旋转的风车”动画,或者融入“弹性球动画”的制作使动画内容更加地生动有趣,利用“折叠动画”中涵盖的信息技术内容加强动画制作的层次感和丰富性,让学生的动画制作内容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视觉效果。
        (四)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进行决策分析
        如果你是一个播报员,现在需要你对全国天气的数据进行播报。在你的报道中分析天气的各项数据,并对各地天气情况做出评价和建议。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中要思考的是:在报道中要重点突出哪一组数据?或是这组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可以使用哪一种图表来表示?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什么?并学会迁移:我还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吗?在第一次设计中,学生完成项目化学习后习得的是具体而琐碎的知识:三种图表的制作方法,但是对图表和数据之间的联系并不理解,对图表所表达的意义并不清晰。在第二次设计中,学生将这些知识作为思维的工具,加深对“数据分析”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运用不同的图表形式表达对数据的理解。为了适应当前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境,虽然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整个学习过程已截然不同,他们不是匆忙地完成一个图表的制作,而是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试误学习、反思、运用决策,获得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学习动机强,有发言权和选择权,这才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项目化学习!
        (五)巧妙融入课时目标
        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主要依据的是所在年级和具体课时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实际,确立具体化、多层次的目标任务,同时始终紧扣教学目标,并想方设法落实落细。例如执教六年级“设计和制作封面”一课时,教师可采取活动单任务驱动的项目式学习模式,使用演练结合、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自主推荐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成员担任组长,掌握自选图形、匹配图片、文本框、艺术字等图文混排的操作技巧,了解封面、封底的组合特点和制作办法。教师和学生可事先准备一些制作精美的杂志封面以及相应的素材,供大家借鉴和选用,小组研究素材寻找结构布局的最佳方案,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操作能力。
结束语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显得尤为必要,身为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法,紧紧围绕着信息技术学科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将其渗透于课程教学体系当中,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去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耀红.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0(12):91-92.
[2]田诚桂.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智慧,2020(32):51-52.
[3]俞晓.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20):59-60.
[4]周会杰.关于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研究[J].装备维修技术,2020(02):281.
[5]朱晨洁.项目教学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4):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