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余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摘要:大学提供的公共艺术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塑造他们的理想人格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就尤为重要,大学应根据学生的专业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相关的实践活动,以优化课程的教学方法。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核心环节,也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客观的调查和分析,对教学设计、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进行实际探索,并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使通识课程适应形势、展示特色、呈现成果,提高学生水平。传承中国文化的优秀品质和促进学生道德、智力、身体和鉴赏艺术能力的整体和谐发展。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基础技术教育建设,有必要实现基础技术教育的创新和发展,确保基础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公共艺术课程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艺术知识、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的高素质人才,以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鉴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公共美术课程需要长远眼光,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合新技术和创新意识,同时要立足经济文化建设。对中国环境资源等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条件。目标是学生。在新形势下,社会对普通艺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应该局限于艺术理论的掌握。最重要的是,它应该具有全面的文化素养,创新的设计思想和良好的美学分析。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教育改革,进行实践教学[1]。
1.公共艺术课程现状
如今大学的公共艺术课程以选修课和有限课程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且以学分制的形式存在。学生需要完成课程才能毕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开设普通艺术课程的初衷。同时,许多高校对文科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编写不规范、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的热情不高,总体教学质量也不高。随着教育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道德、智力、身体和艺术能力的全面发展,并且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课程中得到了迅速扩展。当前的公共艺术课程系统逐渐变得有不足之处。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有70%的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指定为选修课程,只有15%的高校提供各种结构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一些学院和大学开设门类少,主要受教师、教学条件和设施的限制。大部分学生需要得失具有广泛类别和内容的普通艺术课程,使学生可以选择更广泛的范围。而目前高校不能满足这项需求,导致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2)理论内容过多。大学中的学生对所开设的公共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满意,他们学习理论内容太多,无法感受到艺术的影响。除了播放音频和视频材料外并没有切身感受艺术的机会,因此他们感受不到艺术真正的魅力,只将艺术课程看为刷学分的工具。高校应该增加美术培训课程,加强体验艺术和感知艺术的培养。
(3)课程的正规性和完整性相对不足。
从水平的角度看,公共艺术应该与学科知识、社会实践和其他联系相结合,以系统地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特质。从纵向上看,通识课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魅力和艺术素质,并逐步加深他们的学习。作为一门选修课,公共艺术教育似乎在普通课程中相对较为单一,而且阶段性不足。当学生交流学习美术教育时,没有完善的渐进式的学习体系,各个年级的公共美术课程没有整合,很难使学生对美术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艺术教育的范围非常广泛,而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对美术的了解不足。因此系统地和相对全面地增加公共艺术课程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公共艺术的认识和兴趣[2]。
2.公共艺术课程改革实践
(1)改变教学观念,适当改变课程和教学内容。高校应逐步转变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观念,重视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努力结合素质教育,培养具有通识教育知识能力的综合全面型学生,要对观念进行深刻变革,消除学生对传统艺术学习模式的厌恶。教师一般教授艺术课程常常使用错误的方法,教学方法的丰富和技术教学方法的改进导致传统艺术知识结构的变化,增加综合课程的比例,并改变单一课程评估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知识的互动交流,使高校艺术课程的教学接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真实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感、能力和欣赏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对课程原有的误解,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2)明确课程定位,改革考核体系。正确认识高等学校技术教育的价值,是提高大学生整体技术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有必要界定技术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普通艺术课程可以添加到普通必修课程中,并与毕业学分挂钩;应加强硬件建设,学校艺术学院建立共享艺术设备的机制,以改善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环境和活动。大学提供的选修艺术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知识和塑造他们的理想人格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改革和改善公共艺术课程尤为重要。因此根据学生的专业教育,大学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提供相关的实践活动,以改进课程的教学方法。
(3)大力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活动。促进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积极开展公共艺术课程实践活动。高校可以根据情况创建大学生舞蹈团、大学生艺术俱乐部、大学生合唱团等,促进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在校园内建立不同级别、规格和科目的艺术教育活动,在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和周年纪念日组织文化表演和其他活动、每年组织一次艺术团表演、在校园内组织文化艺术节、周末艺术聚会、书法和摄影比赛以及其他活动,每三年组织一次大型展览和展览。提倡和实施美术、传统文化和艺术进入校园的活动,积极开展艺术交流活动,每年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当地文化节。通过实践,学生利用了时间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并可以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3]。
3.结语
如前所述,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改革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从学生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艺术课程的历史传承、公共艺术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并适应未来的发展。 教学方法改革需要进行多渠道的社会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综合考虑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公共艺术知识来说,更新教学方法和提高艺术素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白瑜.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14):100.
[2]张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J].参花(下),2021(03):70-71.
[3]林庆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10):77-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