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5期   作者:龙静
[导读]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注重理论转向注重应用

        龙静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小横垅乡中心小学 419313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注重理论转向注重应用,让学生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将生活内容融入数学的学习中,逐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社会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通过生活拉近学生与生活的关系,让小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数学教学要充满生活气息,但是不能“喧宾夺主”,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做好预设,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想问题。
一、利用情境创设培养生活素养
        生活化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法的运用,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从而逐步提高其生活素养。此外,情境创设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也有着显著作用,而兴趣则是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教师只有将兴趣作为基础,才能让数学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忽略了兴趣培养,片面地进行知识灌输,教师的教学就成了“独角戏”,难以让学生全面参与进来,自然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要学会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的素养提升打好基础。
        例如,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就可以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以此来构建相应情境并导入新课内容:“晓琴要用木板制作一个捐款箱,长度为0.7米,宽度为0.5米,高度为0.2米,请问总共需要用到多少平方米的木板?”这个问题十分贴近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索,并引发其探究欲望。结合已有的经验,学生可以想到要先计算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总和。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询问大家:“这个方法虽然有效,但是相对复杂,同学们还能不能想到更加简便的方法?”如果学生感到有一定困难,教师还可继续引导:“请大家想一想,长方体的六个面之间是否存在特殊关系?”于是,学生就可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生活常识来快速找到简便的答案,知道不必把六个面都相加,也能算出准确的结果。这样,教师便以生活为导线顺利开展了新课教学,并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地提升了。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设计一个“村长分饼”的故事,将其作为生活情境,让学生得出3/4与6/8的分数。然后,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开展探究活动,在一张纸上涂出3/4与6/8的圆饼图,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其自主发现这两个分数之间存在的联系,最后得出3/4等于6/8的结论。教师还可让学生按照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的顺序进行观察和分析,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运用生活化素材培养生活素养
        数学作为基础教学阶段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确保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优化每一环节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将生活素材融入课堂教学,并分析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针对性教学方案。

而且教师在将生活化素材与课堂教学衔接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运用生活情境,如购物、行程、概率等,活跃课堂教学分析,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提升,辅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
        探究。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设置问题,并给予学生充足的分析时间,如“小龙与父母晚上散步,即将回家时小龙妈妈到超市买了三瓶矿泉水,已知小龙喝了1/5、小龙妈妈喝了1/4、小龙爸爸喝了1/2,问小龙与父母一共喝了多少水?”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合理的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间进行讨论,并正确回答这一问题,而且教师还需要实时观察每个小组问题回答的情况,帮助学生解答分数加减法问题,并为学生讲述问题解答的要点,促使学生能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促进小学生计算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趁热打铁,学生解答完情境问题过后,教师还应该将多种习题融入,激发学生问题探究欲望,促使学生高效学习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整合生活化素材与课堂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并围绕高年级学生开展教学,同时需要分析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注重优化并调整教学模式,全面发挥生活化素材融入的优势。
三、巧妙运用废旧材料,培养生活素养
        教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然而,如果大量购买使用数学教具,不仅会挤占有限的教育资源,同时教具的损耗与废弃,也会增加环境负担。此外,由于有时购买定制的教具,与学校教学的教材内容不相符,往往也难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进而容易给学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故而如何有效地选择和运用教具,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废弃材料自制教具,来满足教学需要,节省教育资源。同时组织学生开发运用废旧资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举多得。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统计”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然后将用废弃的纸张制作成的模型放进一个口袋里,其中有三角形模型、圆形模型,还有梯形的模型。教师先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模型分别有多少吗?怎样才能知道这些模型的数量呢?”学生回答:“只要倒出来数一数就可以了。”“这样做的确可以数出来,那么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好得出模型的数量呢?”通过教师的发问,学生纷纷陷入沉思之中。此时教师再分别让不同的小组设计方案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则在一旁计时,观察哪个小组用时最短。结果是大部分的小组,都在按原来的“死方法”一个一个的数,耗费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有的小组则急中生智,小组内成员自觉分工,有的负责从口袋中取出模型,有的负责分辨形状,而有的则在统计数量。通过成员内分工合作,圆满完成了任务。教师通过运用废旧纸张制作的模型开展学习活动,既有效地巩固了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引导小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扩大小学生的认知视野。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数学转化为教学模型,开发小学生的智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小学生在数学生活的指引下找到学习的动力。我们还要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活动中,使小学生既能够收获到知识,又能够感受到快乐。
参考文献
[1]姚琳琳.聚焦数学素养培养,优化生活数学课堂教学——以人教版生活数学二年级《2减几》教学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20(17):66-68.
[2]姚超.基于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育任务渗透[J].求学,2019(04):50-53.
[3]陈再兵,柳笛.例谈数学思想在培智生活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特殊教育,2018(09):42-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