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回归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5期   作者: 秦川江
[导读]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身影,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

        秦川江

        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身影,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数学思想和方法又是学生用数学眼观看待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根本性前提。实践证明,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究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应用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逐步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

关键字:小学数学  实际问题  生活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数学教学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知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导致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没有正确的认识。
        另外,取之生活,用之生活,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是知识应用的本质,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的中数学问题,既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问题思维,也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发展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因此,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能力的开始,就埋下数学思维的种子,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基于此,我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谈一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而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主动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认识时间"这一课内容时,我会创设出合理情境,如"有个东西它每天都挂在教室里,嘀哒嘀哒不停走,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休息,同学们猜猜它是谁?以此来引出钟表。接着我再让学生思考"钟表上一个个小格子代表着什么呢"进而在学生的疑惑下,一步步的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之后,我再根据实际问题,让学生总结"我们一节课是多少分?从而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要发现和认识新的问题,如"1个小时的时间能做什么呢?能够从家到学校,1分钟之内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做一道数学题"等。最后,我会让学生在课下亲身去体验时间的变化,以期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通过这样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引入生活,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考、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而生活恰恰是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最佳场所。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理解、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认识。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会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超市购物"的情景,让一个学生扮演超市收银员,三四个学生扮演顾客,根据学生买东西的价钱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比如,一个学生买了一个本花了10元,一支笔花了2元。让学生思考:它一共花费了多少元?他给了收银员20元,还剩多少元呢?之后,我再加深问题难度,提出问题"如果数的计算过于复杂,那该怎么计算价钱呢?以此来引出列竖式的算法,并让学生之间相互为对方出计算题,训练列竖式的计算方法。

最后,为了发散学生思维,我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经验探究问题"在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列竖式计算呢"从而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再比如,例如,"简易方程"这一单元的内容多是抽象难懂的,学生在初步学习时比较难以理解,教师需要研究如何才能提高知识讲解的灵活性和生动性。对此,可以创设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将题目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如创设超市购物、价格计算、年龄推算等情境,通过这些具体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到问题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思考和探究,帮助他们理解、把握与运用简易方程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三、合作学习,讨论问题
   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采取"一对多"的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加之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影响听课质量。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宽松、自由、和谐的合作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自由讨论和交流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板块中,讲解麦田面积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问题的解题步骤,即审题、提炼信息、找到数量关系、代入数字计算的程序,运用已学的多边形计算公式尝试解决该问题。将学生适当分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维解题,让学生在班上汇报各组的探究成果,这样既能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渗透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由之路。在教学中如果仅仅只是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没有改变教学方法,仍然不能满足当下的教学需要,也无法提高成绩,教学质量还是原地踏步。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使其生活化,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认识面积"这一课内容时,我会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来让学生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书面与文具盒表面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尝试比一比他们之间的面积大小。"之后,我再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来检验刚才的结果,从而让学生在反复学习中能够自主总结出图形面积的定义,而且,我还会为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和思维,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教学
        情景的建构对小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能促进他们更深入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生活情景,更有助于学生逐步了解数学的理论知识,促进其实践探索能力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情景的建构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知识点来实施。生活方式概念提出得越有趣,越有利于集中孩子的学习注意力,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比如,老师使用网络多媒体展示城市动物园里的动物,并鼓励孩子们仔细辨认,在辨认的过程中还可以准确计算出具体的动物数量,然后让学生学会计算。
六、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是必然措施,也是明智之举,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理解能力、记忆力等都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因此,教师应对此起到高度的重视,积极地落实生活化教育理念,深入挖掘生活中可用的教学资源,不断地优化数学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逐步地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始终要适应问题的变化。问题是数学的基础,在发展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琼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激活学生思维[J].关爱明天,2015,(9):415-415.
[2]肖海根.情景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0):56.
[3]张伟璇.初中数学课堂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中外交流,2018(0):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