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冉
开封黄河河务局第一机动抢险队 河南开封 475002
摘要: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发展模式,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也不例外。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迎来了新挑战,无论是施工管理还是质量控制,均需要契合于时代的新变革,加强信息化管理理念、方式及技术的应用,实现高效的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水利工程建设,文章分析了水利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的特点,并提出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在新时代的有效策略,仅供相关业界人士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
1导言
水利工程所涉及的工程量巨大,施工周期长,成本高,需要政府及国家投入大量的物资能源,所以,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得到了大幅度的采用,信息化技术可以保证工程管理的顺利运行,充分的提升了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效率,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2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必要性
首先,构建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在当前的水利工程管理之中,信息技术已成为最关键的工具。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需要项目管理和人员管理。将信息技术融入水利工程管理,利用网络来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协调,有效地促进工程项目的施工效率,使得我国的水利工程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其次,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效率。通过水利工程的属性来看,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管理的内容特别多,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管理是水利事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工程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发布,完善和调整各部门关系,实现水利工程创新发展。
3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针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而言,工程质量始终是最关键的着眼点,不容许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一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不仅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效益,更危及着县域的生态安全。因此,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要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将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始终将“预防为主”作为核心理念,规避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危机,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顺利推进。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还存在如下方面的缺陷:第一,勘察设计准备不足。毋庸置疑,勘察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但很多施工单位对勘察设计有所忽视,准备不够充分,使工程项目在设计上存在不合理性,特别是部分现场勘察工作中,缺乏对地形、地貌及地质的详细了解,导致施工准备资料不充分,最终影响了工程设计质量。第二,施工管理存在差距。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更需要依托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技术,加强现场能源技术的管理,减少施工资源的过量消耗。同时,传统的施工管理经营模式,缺乏必要的技术创新和改革,无形之中增加了施工成本,影响经济效益的发挥。第三,技术经验仍然欠缺。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而言,受制于信息化技术应用上差距,部分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在施工细节上没有达到高标准,造成工程建设存在瑕疵,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水利工程质量发展要求。
4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措施
4.1CAD绘图技术
绘图管理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极为关键。以往传统手工绘图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较大,手中需要经常拿着三角尺、直尺等不同尺寸与类型工具,且需要不断更换和应用工具,后期修改难度也较大,甚至有时还会造成重新绘制。但是通过CAD绘图技术,其具有的线型库与统一标准字体库,能有效缩减绘图工作量,使绘图更加方便,后期修改也比较省时省力,大大提升了图面的清晰度与整洁性。
4.2水利灌溉中的应用
中国属于农业大国,由于自然水资源分布不合理,农田中的水利建设必不可少,并且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农田中的水利建设要求也不断提高,另外,水利灌溉也属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信息化时代,现代的水利灌溉也不再是传统的人工方式,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利用,使水利灌溉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灌溉效率,降低劳动力,使农业发展速度加快。比如,远程监测系统的应用,其中就使用到信息化技术,通过远程监测系统的使用,能够对水利灌溉进行监测,并且利用传感器对水利灌溉进行反馈,对水利灌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灌溉问题,避免造成更大的问题。比如,农田中出现缺水情况,监控系统发现之后,就可自动控制灌溉系统,执行灌溉系统施水的命令,因此可以自动、及时的解决缺水问题。
4.3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作为人们的日常上网所需的主要设备,近年来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功能也逐渐增多,如今,计算机的仿真技术也走入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领域。总体来说,计算机仿真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利用一些仿真软件对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进行合理的预测,将预测结果不断的进行优化,得出最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方案,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效率,使得工程管理具有更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例如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可以通过仿真软件对工程项目的周边环境、自然天气等进行合理的仿真,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结合实际工程建设的参数,进行参数化扫描,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得到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概率,并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保证在突发情况出现时,可以根据应急预案做出解决措施。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计算精度,传统的预测方法需要人工进行勘测,不仅效率低,误差也较大,与传统的人为测量相比,利用计算机不仅可以提升的工作人员的效率,也使得计算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可以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工作人员进行其他的工作研究。
4.4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卫星技术应用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应用卫星定位技术,可以使得监测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操作更简便,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获得所需的三维定位坐标。不仅如此,卫星定位技术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即使在大雾、大风天气下,仍可以覆盖很广的区域,且与人工定位相比,卫星定位技术还具有长时间待机的优点,卫星能够持续24小时为水利工程搜集信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逐渐提升,卫星定位技术已经相对的成熟,所以,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卫星定位技术也较为成熟,一般采用北斗卫星系统或GPS卫星系统。
4.5 GPS技术
在经济蓬勃发展过程中,GPS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具体可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有效采集水利工程基础数据;其次,监测水利工程。在采集水利工程基础数据时,因为其基础数据采集的复杂性较高,需要保证采集数据的准确性,经常需要大量的人力才能完成采集工作。但是通过在采集水利工程基础数据中应用GPS技术,可以建立GPS控制网络,实现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自动采集基础数据。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运用这种采集方式的优势较为突出,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界环境因素不会对其造成影响;第二,能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信息偏差,采集的基础数据信息有较高的准确性;第三,信息数据采集效率高,且采集速度较高;第四,在采集基础信息数据时,应用GPS技术,能降低人工劳动成本,提升信息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水平,既能缓解人工压力,还能提高采集的准确性与效率。另外,在水利工程监测中应用GPS技术,还能对检测数据进行解算,并且实现自动监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对于提高国家的水资源利用率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系统,能够提供日常所需的管理服务。但是通过信息化技术设计的系统还存在不足之处,仅仅只是对系统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日后还需要对其深入研究,从而实现和优化系统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召伟.信息化时代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13):300.
[2]张书生.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9(2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