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段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4月下   作者:李中意
[导读] 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数学教师教学的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之下,可以迅速地采用合理的方法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口算,或者是计算。但是就当下的中段学生而言,在计算过程中出错的概率比较高,整体的计算能力较差。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数学中段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灵官镇大崇小学 李中意  421600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数学教师教学的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之下,可以迅速地采用合理的方法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口算,或者是计算。但是就当下的中段学生而言,在计算过程中出错的概率比较高,整体的计算能力较差。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数学中段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段;计算教学;有效策略
        引言
        小学是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阶段,也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对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抓住这一时期,并以此做好计算教学活动。而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行数学的逻辑运算和推理,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其他数学能力的发展做好充分地保障。
        一、计算能力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计算在数学中处处都存在,基本上很多数学内容都和计算有关联,比如说空间图形、统计概率这也和计算息息相关。并且计算能力也是人们必备的能力之一,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探索性的技能,可以用来探索和解释一些比较复杂的社会性问题,人们有很多行为选择和行动计划,都是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之后得出的。所以说,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单单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书面成绩,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取合理的手段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
        2.1依托学生心理,激发小学生数学计算的兴趣
        小学数学计算本身乏味,学生在计算练习中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将抽象、复杂的数学运算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生活化情境,在加深学生计算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数学计算的兴趣。具体而言:一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以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计算的乐趣;比如:在小数的加减运算中,教师可以以同桌为小组,通过超市收银员与顾客的角色,加深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运算的理解,在理解中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乐趣。二是要根据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巧妙设置儿童化的生活情境,在鼓励学生参与的同时激发学生新兴趣。三是教师要抓住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不断通过抢答、课堂积分等游戏活动,在有效激发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计算逻辑思维。总之,教师务必要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数学计算的兴趣,从而为学生数学计算习惯的养成、思维的培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2注重课堂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教师应该从长远来看,注重学生的长期发展。每个学生都是可发展的人,我们要看到学生的发展性。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教师不能轻易否定一个学生,这样会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教师要转变教学心态,认识到计算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注重学生的日常锻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注重自身的讲解,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在课堂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锻炼,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明白某类题应该怎么计算,使训练更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在平时的课程中,教师要注重总结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容易错,可以格外注意,及时改正。教师也可以展示学生的错题,以提醒其他学生注意。通过以上方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会不断提高。在学生计算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不要出太难的题目,以免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不能太简单,否则学生的计算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教师一定要注重错题,在学生第一次错的时候及时纠正,否则学生错误的次数多了就会混淆正确和错误,所以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错误之处并及时纠正反复改错,以防学生出现思维定式。
        2.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师在教学相关知识时,应融入学生生活的实际状况,以此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好的观察以及分析。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提高计算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学习《倍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这类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如今天安排人员扫地、擦桌子、擦黑板,其中扫地人数是10人、擦桌子人数5人、擦黑板人数1人,请问扫地人数是擦桌子人数的几倍,是擦黑板人数的几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关系,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将扫地人数用小方框标出,第二排标出擦桌子的人数,第三排标出擦黑板的人数。从黑板上可以看出,扫地擦桌子以及擦黑板具体的人数且存在的数量关系。通过帮助学生科学分析,融入生活的实际情况,学生就会了解“倍”的概念,从而得出10÷5=2。扫地人数是擦桌子人数的5倍,10÷1=10,扫地人数是擦黑板人数的10倍。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分析,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并保证最终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能力,是为更高阶段的学习打基础,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合理运用游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学生计算能力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妍.小学中段数学“算理”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杨东.在小学数学中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与习惯[J].华夏教师,2020(05):12-13.
[3]何凤娟.小学数学中段计算能力培养探究[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0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