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圈养野生动物的营养平衡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7期   作者:1周孝明 2张延涛
[导读] 一直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对圈养野生动物的营养平衡问题,
        1周孝明 2张延涛  
        1烟台市园林建设养护中心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9   2青岛市即墨区温泉街道办事处  山东省青岛市 266200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对圈养野生动物的营养平衡问题,由于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特殊性,在对圈养野生动物进行饲养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类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野生动物饲养标准。因此,对于圈养野生动物的营养平衡供给一直以来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动物园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水平研究的提升,要求着野生动物饲养员必须更新对圈养野生动物的营养供给管理观念,不断提高对野生动物的饲养水平,保证圈养野生动物的营养平衡。
        关键词:圈养野生动物;营养平衡;分析
        1野生动物对营养的需求
        理论认为动物具有“特定的饥饿感”并且能够感知饮食中的营养物质,从而对需要的元素做出选择,因此认为动物生来就有获取自身缺乏的营养物质的能力。然而,并没有研究能够证明在放养和圈养的动物中存在着觅食特殊营养物质的能力,尽管一些报道显示,一些物种中存在对钠和钙的饮食偏好。影响动物采食的因素例如食物的味道、质地、气味、大小、形状、颜色甚至是状态等,对动物而言有时甚至比实际的营养含量还重要。动物采食某种食物,有时候仅仅因为食物很容易获得并且消耗,并不意味着它们的营养正确和适宜。尤其是高糖高脂肪的食物由于适口性好更容易被动物接受,但这种食物构成往往不能保证最佳的营养平衡。
        野生动物在它们的野外栖息地对食物的选择和习性是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做出错误食物选择的动物不能在野外生存下来,更不用说传递它们的基因了,但这些过程不能在动物园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复制,动物所需营养只能人为做出调整。因此,为野生动物制作合理科学的饲料配方是饲养管理者的责任。
        2野生动物的饲料原料分析
        野生动物的野外饮食信息是野生动物饲养员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获取动物营养需求的重要条件。野生动物饲养员也应该充分总结、获取饲养经验,对人工原料以及自然原料对野生动物营养造成的差异有着详细的了解和区分。
        2.1特殊营养物质的添加
        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户外生活条件是很难进行复制、营造的。野生动物被饲养以后,就不能保证日常的野外作业。因此,食物合理的营养配比是保证野生动物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同时,我国目前各野生动物园都很难对各类野生动物实现完全的野外食物复制。野生动物被饲养后,所投喂的食物大多数是各类的农产品以及部分农副产品,这类食物一般是满足人类口味的,但是通过这些产品中所包含的特殊的野生动物在日常野外食物获取中所不能获得的营养物质来保证野生动物的营养平衡。同时,对于非“自然”的营养物质,不能通过食物获取的,则要求饲养员要根据适当的营养配比,对特殊的营养物质进行合适的添加。
        2.2野生果子与商品水果的区别
        大多数的野生动物有采食自然果子的需求,但是当野生动物在被饲养后,人们对野生果子的获取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喂食的大多数是商品水果。野生果子与商品水果的差别很大。例如,在营养组成方面,野生水果在自然生长条件下往往含糖量较低,但富含纤维等营养物质。商品水果为了满足人类口味的需求,所含的糖分比较高,纤维含量比较低。同时,野生动物在被圈养后,生活栖息地减小,不能展现野外的活力,日常的能量消耗减少,在这样的条件下,高糖的喂食以及低能量的消耗,往往会使得野生动物发胖,导致野生动物的代谢出现问题,引发部分疾病,影响野生动物的健康。针对于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的野生动物饲养组织也在积极的寻找对策,改善动物的营养需求平衡。其中,部分野生动物营养工作协会总结出利用蔬菜以及绿色的植物高纤维、低糖的特点来代替商品水果,从而满足动物的日常营养需求。

圈养野生动物的营养平衡问题一直存在,并迟迟难以形成特定的标准,但这不意味着圈养野生动物的营养平衡问题就无法实现。
        我国的野生动物营养平衡探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对野生动物的营养搭配以及饲养管理方面都还存在着各类问题。因此,这也要求着每一位动物饲养管理员能够真正的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因地制宜,通过对野生动物的饲养和观察,总结出相关的饲养经验。例如,自然水果与商品水果在营养成分上的不同对野生动物营养健康的影响。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以及科学技术与饲养理论的引进,广泛掌握野生动物所需求的各类营养物质,对野生动物潜在的各类疾病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与预防,了解圈养野生动物需要什么,是作为一名野生动物饲养管理员应承担的责任,也是实现野生动物健康成长的最有效的保证。
        3营养对圈养野生动物疾病及繁殖的影响
        圈养野生动物的发病率和繁殖力可以作为评价营养均衡的指标之一。许多代谢性疾病由某些营养物质摄取不均衡引发。报道显示,商品水果的钙/磷比例不适宜,若以商品水果为主饲喂灵长类动物就易引起代谢性骨病。猫科食肉动物的泌尿综合症不管是膀胱结石或是肾结石,都可能与食谱中的矿物质的供给不平衡有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会引起多种圈养野生动物代谢性疾病发生。据统计,在鹤类中由于营养问题引起的疾病发病最多,既有由维生素B1、B2缺乏,缺钙和维生素D引起的软骨病,也有营养过剩造成的鹤类痛风。在鹤类育雏过程中,提供高蛋白饲料,特别是动物蛋白饲料,可能会增加雏鹤腿和翅膀的发病率。
        营养物质缺乏或是过剩都会对动物的健康造成影响,而在饲养中,某些时候营养过剩的情况往往被饲养管理人员忽视。资料显示,营养过剩对动物园灵长类动物、食肉动物的健康有害,导致糖尿病、心脏病发生,从而对动物繁殖造成负面影响。Fens等开展的一项关于欧洲动物园金狮绒饲喂日粮与死胎率关系的调查显示,人类上的巨胎症可能也是促成金狮绒难产和死胎现象的原因,而巨大胎儿可能是由妊娠糖尿病和母亲肥胖导致的,饮食中的糖分含量影响着葡萄糖的稳态。因此,提供高糖水平的日粮增加了发生妊娠糖尿病和母亲肥胖的风险,而这两者可能导致巨大胎儿和死胎的发生。
        4结语
        圈养野生动物食物供给与营养平衡之间的问题长期存在,如何从牲畜饲料、农产品和商品水果中选取和开发合适的原料饲喂野生动物,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当地可以获得的饲料原料有哪些,动物采食什么,饲喂的顺序是什么。我国野生动物食物编码系统还处在初探阶段,在官方的食物编码系统制定前,在实际饲养过程中对日粮营养的评估,还需要各饲养单位因地制宜,观察和试验开发更多潜在的满足需要的野生动物饲料原料。
        在野生动物饲养工作中掌握广泛的物种特异性及饲料原料的特质,在品种多样化的饲料原料中取舍得当,既需要长期经验和数据的积累,也需要野生动物保护及饲养管理专业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伊霞,张永宾,车俊国,李轩,陈斌.圈养野生动物的饲料安全及有效防范[J].山东畜牧兽医,2017,38(01):21-22.
        [2]冯阳.关于圈养野生动物免疫工作的几点想法[J].中国动物检疫,2016,33(11):52-53+65.
        [3]杨红艺,李晓秀.圈养野生动物疾病及发病原因的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4(09):115.
        [4]吴君.浅谈圈养野生动物的疫病的预防[J].农民致富之友,2014(12):263.
        [5]谢春雨.圈养野生动物营养研究进展[J].野生动物,2011,32(06):345-348.
        [6]王先辉.圈养野生动物饲料中毒的原因及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1(07):239+2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