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华
珙县中医医院,四川 宜宾,644500
失眠指的是患者存在入睡、睡眠持续障碍,导致其无法通过正常睡眠以获取身体、心理上休息的一类病症。本症的发生不仅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下降,且长期睡眠障碍也会导致患者发生精神类疾患,包括焦虑、抑郁及躁狂症等。若患者自身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其失眠症的发生还会导致此类基础疾病出现恶化。对于失眠症患者,临床上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干预。当前治疗失眠症患者的方法多样,本文将向读者科普如何通过中西医调理失眠症。
一、失眠症流行病学现状
相关研究发现,当前自然人群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在10%~15%。在青少年群体中,失眠症是一类常见症状,该症患者可见继发焦虑、抑郁以及肥胖等多种健康问题。一项针对我国17261名受检者的抽样调查发现,当前有超过20%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障碍。
二、中西医对失眠症的认识
(一)失眠症的中医病机
在我国古代医书《灵枢》中首次提到失眠之病名,本病在中医学中也被称之为“卧不安、目不暝”等。中医理论对于失眠症的论述多,当前常用古代医家张景岳对失眠症的辩证分类,失眠症从其病性可分为虚、实两类。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器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若人体之气血调和且阴阳平衡,则其神明得养,日常之睡眠质量正常。对于失眠虚证者,其气血阴阳失调,心神失其养,神明无主则卧坐不安;对于失眠实证者,其病因淤血、痰浊、食积之邪气所袭,困扰心神而致目不暝。在医书《灵枢》中提到,“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等观点,该书上认为,人体之觉醒状态与其机体阴阳盛衰存在密切相关性。
(二)失眠症的西医病因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失眠症的发生与昼夜节律紊乱相关,而导致昼夜节律紊乱的罪魁祸首则是人体内褪黑素水平的异常。褪黑素是一类由大脑内松果体所分泌的物质,褪黑素分泌模式呈昼夜节律性改变,多在夜晚分泌,褪黑素可起到调节生物节律以及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的作用。此外,临床研究也发现,人体内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水平与人体觉醒状态存在相关性,GABA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类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可发挥镇静、催眠以及抗焦虑等作用,从而降低大脑的兴奋活动功能。在一项针对失眠症患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失眠症患者大脑内GABA含量相比睡眠功能正常者显著更低。
三、针对失眠症的中西医调理
(一)针对失眠症的西医治疗
西医临床上针对失眠症患者治疗主要分为心理干预与常规药物疗法。常规药物疗法主要通过予以服用催眠药物治疗,包括苯二氮卓类;多虑平、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类;巴比妥、鲁米那等巴比妥类药物;异丙嗪、安泰乐等抗组织胺药;抗精神病药以及其他镇静药等。西药治疗的优点在于疗效明确,可即时、有效的改善患者患者失眠状态,但上述药物长期服用往往具成瘾性、依赖性以及记忆力衰退等药物副反应。
临床上大部分失眠患者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状态,因此,在使用催眠药物进行治疗时,需搭配抗焦虑以及抗抑郁等药物,助于患者康复。临床上针对急性、亚急性的失眠患者采取催眠药物治疗的疗效明显,而针对慢性失眠患者则往往需要予以长期服药治疗,催眠药物的疗效在长期使用时易存在疗效波动情况,且长期服用易导致药物依赖性与成瘾性。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对失眠症患者的治疗较理想的是采用综合治疗措施,除了常规药物治疗以外,往往还涉及通过宣教、心理干预、行为干预以及物理疗法等干预措施。非药物性治疗相对适用于治疗各类失眠症,且各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能与其他药物治疗联合使用。临床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以及暗示疗法等心理干预措施。放松治疗、控制程序疗法、刺激控制疗法、反常意向法以及生物反馈法等行为干预措施。声疗法、电疗法、磁疗法以及光疗法等物理治疗方法。以及调整生活节律、体育锻炼等其他疗法。其中,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是作为当前临床治疗失眠症患者广泛运用的方法,其对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故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更受临床的认可和推广,也越来越多患者愿意接受非药物治疗方法干预失眠症。临床发现,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失眠状态,其与药物疗法结合使用可发挥更明确疗效。
(二)针对失眠症的中医治疗
中医研究认为,针对失眠的治疗需采取补虚泻实治法,中医治疗中强调采取调整脏腑之气血阴阳、安定神志药物治疗。古往今来针对失眠症的中医治法除了汤药治疗法,还包括针灸治疗以及推拿治疗等干预措施。其中,针灸疗法在本病的治疗当中的应用也相对较广泛,正确选穴结合有效的针刺治疗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睡眠障碍,一般以选用百会、神门、安眠、内关等作为针灸的主穴,随证配穴进行针刺,临床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失眠症的效果与药物治疗相当,且前者的长期疗效更明确,故中医特色疗法在本病治疗中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三)针对失眠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失眠症的治疗中,西医治疗主要以通过药物直接作于患者睡眠中枢,降低睡眠中枢兴奋性,或调节其大脑内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平衡,以此改善患者失眠症状,西医治疗的治疗见效较快,但西医使用药物往往易导致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以及其他药物副反应。中医则需要根据辨证论治方法给予药物或其他中医特色疗法治疗,中医治疗的优点在于不易产生依赖心理,但中医的见效相对缓慢,因此,采取中西医搭配治疗在本病治疗中可发挥更明确疗效,在降低西药使用剂量的同时也发挥中医治疗的长效性。
四、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良作息习惯等导致失眠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对失眠症的治疗干预效果。但分析当前临床针对失眠症的治疗发现,针对本病的治法、用药多样,但疗效判断方面的标准不一,疗效结果易受患者的主观判断影响,且尚未形成对本病的标准疗法。针对本病患者的治疗研究仍需持续进行,且结合本病的治疗现状,建议以采用中西医搭配治疗方法,在降低西药使用剂量,降低药物成瘾性及不良反应的同时发挥非药物疗法以及中医治疗长效性。此外,针对失眠症的治疗重点不在使用的药物种类,仍在调整患者的作息与行为习惯,只有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发挥药物与疗法的疗效,避免病情的迁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