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敏
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部编版的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长文”,教学时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巧妙训练,要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加以拓展,要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取舍,还要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才能省时高效,收获长远。
人教版部编本教材有很多长文章,这些文章字数多、篇幅长,但文质兼美、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大家称之为“长文”,如四上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四下的《小荧星雨来》《芦花鞋》,五上的《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六下的《竹节人》等。如果我们像表演藏戏那样随心所欲、面面俱到地安排教学,不仅课堂教学时间不允许,学生也会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老师们摸索出“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选取“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如何精准选取“训练点”,有的放矢,让课堂更加高效,学生收获更多更远呢?下面是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结合单元要素,有效训练
这次部编版教材一个创新点,就是在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的基础上,将“语文要素”分解成一个个符合学段特点的知识和能力训练点,从听、说、读、写,到道德体验、审美积累,都有机地融合在教材中。如有关课文内容的掌握,第一学段要求提取明显的主要信息,第二学段要求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弄清事情起因、经过、结果,能复述故事,能想象画面,会作批注等,第三学段要求提高阅读速度,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方法,能分析人物形象等,是一步步螺旋上升的。
教学中聚焦单元语文要素,紧扣单元训练目标,有的放矢,引着学生逐步积累,才能行之有效,让学生提升语文能力,习得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作批注”这一学习方式,如果课堂仅仅要求孩子作批注而不加于指导,孩子就是来一顿“乱批”而已,那必定是没有什么收获的“为批而批”。在《牛和鹅》一文的教学中,展示孩子所做的批注,与老师亲自写在教科书上的批注作比较,让孩子明白,批注可以从鹅的叫声、动作、神态给你的印象进行,通过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正是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另一个语文要素。这样,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一课,学生的批注就做得顺利而精彩。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教学《猎人海力布》,可以先结合单元习作中的范例,引导孩子就文中故事进行提炼,分清哪些内容是可以删的,哪些是必须留下的,再阅读P44页的范例,看看编者如何进行缩写,保留了什么,删减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概括出来的,哪些句子是改写的。学习了缩写的方法,再让他们当堂缩写《猎人海力布》的后半部分,孩子们只用了十几分钟,就全部完成,删留合理,详略得当。
二、挖掘文本内涵,延伸拓展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选取、编写的,内涵精妙,语言优美,具有凭借、示范、教育、发展的四大功能,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积累人文素养的最好典范,特别是长文章,无论是知识点还是情感积淀,都蕴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研读文本,是决定课堂“教什么”的前提。时下各种教学材料都有对这些文本颇为深入的解读,老师们平时要忙的事情又太多,于是大家就大胆地“拿来用”,“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激情努力,却总有“得心”不“应手”之感。
其实,别人的阅读和思考并不能代替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我们不要依赖教学参考书,建议抛开它们,先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为孩子阅读文本、走进文本做一个先驱者,实践者,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课堂上才能收放自如,带着孩子深入阅读、拓展,引导孩子把书读薄,也把书读厚。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小岛》,文章虽然长,但是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容易体会,列提纲也不难,完成单元要素的训练用时不需要太长,教学的重点可以定在“放”——引导孩子探索将军的心路历程:第一次看到菜地,他怎么想?听到泥土是战士们从家乡背过来的,他怎么想?听说晚饭后可以掀开油布看到菜地全貌,他怎么想?吃饭时看到一小盘青菜,他怎么想?看到菜地上的中国地图,他怎么想?……离开小岛,回望小岛,行军礼时,他又是怎么想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孩子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位关心战士疾苦、平易近人的将军,对战士们的赤子之心也有了深入的体会。
三、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取舍
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是“学情”,包括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每个班级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情况,如有的班级孩子知识比较扎实,无需多讲;有的班级孩子思维活跃,可以引导积极探索;有的班级孩子对某一方面的学习感兴趣,可以多加拓展……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到学生的这些情况,敏锐捕捉相关信息,确定好教学目标和内容,对于学生掌握比较好的,基本能自己的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不教。而对于学生掌握比较不足的,或不能自己学习领会的,就要下足功夫,扎扎实实做好。这样,才能让教学有效,让阅读深入。这也就要求老师要有新的“教材观”,大胆取舍,重构教材,而不是单纯“教教材”。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郭惠宇老师说的:“对于语文教师而言,重构教材是一项必备的教学能力,也是实现课程理念的主要手段。”
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是最长的课文,分为(一)(二)两个部分,单元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根据班级孩子的学习能力,提取主要信息,评析牛郎、王母、织女等人物的形象并不难,难的是会创造性地讲述故事,缩写故事。于是就大胆地进行训练安排:(一)(二)两个故事一起学,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信息提取和人物分析,然后重点训练缩写故事,抓住学生质疑点——织女怎么就同意跟牛郎结婚了——进行探索,创造性复述织女跟牛郎回家后的语言交流,明白他们是因为志同道合而结婚的,解开学生心中的疑问,也为他们的婚恋观树立榜样。孩子们热情很高,引发了探索民间故事中民俗文化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一幅壮锦》《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统故事,还请家长讲了很多厦门或老家流传的民间故事,探索了民间故事与神话故事的异同。
四、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孩子就会主动且心情愉快地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有了兴趣,学习效率也能大大提升。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才能帮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丰厚的积淀,形成多种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体验成功、创设情境、真情感染、增强自信等,各有各的用武之地。
对于长文的学习,为避免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激发兴趣尤为重要。就以《牛郎织女》这篇课文为例来说,总是讲故事、缩写故事,学生很快就没有了热情,这就需要多种形式的学习。除了朗诵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诗歌,如林杰的《乞巧》,秦观的《鹊桥仙》,汉乐府的《迢迢牵牛星》等,还可以让孩子把文中写得简略的情节加以想象,并写一写,如“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等情景,还可以在课堂上腾出时间让孩子演一演。孩子们群情激动,老牛回答牛郎的“哞哞”叫声让同学大笑不已,而一群“织男”自告奋勇上来,你一句我一句地数说王母的苛刻,更是让人笑喷,课堂其乐融融。
长文短教,是大家认可的方法。但“短”要短得有内涵,有针对性,要“短”而高效,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