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教育实验幼儿园清怡园 256600
幼儿散文是幼儿园开展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从小接触散文,可以在幼儿稚嫩的心田播种下美的种子,启发幼儿用一种审美的目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在散文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中,我们应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高效优质地将散文所蕴涵的内在信息传递给幼儿。
学习散文时,我将“体验感知”情境又进一步细化成了“感官体验”“动手实验”“动作模仿”等形式,帮助幼儿丰富词汇,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
一、在“体验感知”情境中,利用“感官体验”理解散文
幼儿的年龄小,经验少,通过身体的接触、各种感官的参与,更容易帮助幼儿理解词汇。学习散文“橘子花”时,我请每个幼儿都准备了一个桔子。让幼儿在观察、触摸中轻松自然地认识了桔子的外形、颜色、软硬等特征。在教师发散性问题“小朋友觉得橘子像什么”的启发下,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大大的橘子像彩球”“圆圆的桔子像太阳”“红红的橘子像灯笼”“软软的橘子像皮球”等等。在这种真实的“体验感知”情境中,在孩子们亲身的“感官体验”中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并且在交流中自然了解了“金黄的橘子圆圆的,像只小灯笼”这种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然后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我带领幼儿慢慢地脱去橘子的外衣,做成了橘子花,孩子们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中,从触觉、嗅觉、味觉的感受中理解了散文中优美的语句:“闻一闻这朵桔子花,好香啊;摸一摸这朵桔子花,软软的,像小姑娘的手;尝一尝这朵桔子花,又香又甜。”
二、在“体验感知”情境中,利用“动手实验”丰富词汇
在学习散文《风在哪儿》时,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吹”“飘”“粼粼波浪”等词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纸片做的“云朵”、皱纹纸做的“柳条”、托盘(盛水)等材料。我启发幼儿利用“吹纸片”感受“吹”的动作,理解了“风吹云朵向前跑”;利用皱纹纸条被风扇吹的样子理解动词“飘”;将水放在托盘里,利用风吹水面的变化感知了“粼粼波浪”。 在“体验感知”情境中,通过亲身实验,孩子们丰富了词汇,同时加深了对散文内容的理解。
三、在“体验感知”情境中,利用“动作模仿”学习散文语言
低龄幼儿学习语言是与动作分不开的,当用语言表达或理解有困难时,动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语言。视、听、讲、做结合,感知觉的多通道参与有助于幼儿理解、记忆散文的内容。
中班的幼儿对于睡醒起床的经验已经比较丰富,对于生活经验的讲述也比较有针对性,所以在学习散文《小草醒来了》时,我结合散文的内容创设了“动作模仿“情境。请幼儿先思考睡醒后经常做的动作,然后再请幼儿来模仿小草睡醒的样子。在老师的语言引导下,幼儿不仅说出了小草“伸伸懒腰”、“踢踢腿”、“揉揉眼睛”醒来了,而且还积极地做出了相应的动作。“动作模仿“情境的运用,不仅帮助幼儿理解记忆了散文中“小草伸伸懒腰、踢踢腿、揉揉眼睛醒来了”的散文语言,同时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得积极性。
四、在“体验感知”情境中,利用“自然景观”感受散文意境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源泉。带幼儿到大自然中,让幼儿自由感受大自然的美、真,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景象。
在学习散文“小雪花”前,在鹅毛大雪漫天飞的天气里,我带领孩子们到室外一起观赏雪花,模仿雪花飘落的样子,伸出小手接住雪花,数数雪花的花瓣,见证雪花融化的速度和留下的痕迹,感受雪景的优美和大自然的美好。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结合自然景观,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在学习散文时,幼儿对文中“小雪花,飘呀飘 我伸出手掌,接住它;手掌上的小雪花 流淌着晶莹的泪花”的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刻。
除此之外,“体验感知”情境在散文活动“理解环节”中运用时,还可以利用“声音渲染”“动态视频”“图片欣赏”“示范朗诵”“图谱标记”等形式。在幼儿需要“感官体验”时,活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每个幼儿要人手一份材料,保证人人都能参与活动。在需要幼儿动手实验时,实验材料一定要充足,最好分组进行,利于幼儿合作学习,也有助于老师的观察指导。利用图谱时,选择的画面一定要清晰、完整,主题突出,能够起到帮助幼儿理解记忆的作用。
另外,针对不同类型的散文,教师也应侧重不同情境的运用形式,如叙述散文在“体验感知”情境中更多地侧重利用“情节再现”的形式了解散文的结构;抒情散文更多的侧重利用“动态课件欣赏”来感受散文的优美;写景散文更多的侧重“场景游戏”来理解散文语言的简洁生动。总之, 不同的散文题材,不同的散文内容,我们要针对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体验感知”情境,从中体会各种散文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