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奴役与反抗下的生存意蕴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   作者:朴璐
[导读] 纵观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奴役与反抗的主题几乎是贯穿其中。
        朴璐  
        延边大学   吉林省延吉市  133002
        摘要:纵观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奴役与反抗的主题几乎是贯穿其中。在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的是作者想要表达在人物刻画背后的反抗之后的生存意蕴。
关键词:奴役 反抗 生存
        路翎是年代文坛上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之一。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创作中的奴役和反抗可以说是路翎小说创作的核心和主题。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出来的反抗精神也同样成为路翎小说揭露人民奴性的一剂良药,在反抗背后是带给人们深刻的生存意蕴。
一.奴役与反抗的文本呈现
(一)人物塑造
1.开始觉醒,敢于抗争的农民形象
        路翎的小说中,启蒙思想一直是他创作的中心,他也是想通过作品中产生对人们的启蒙作用。然而要对人民进行启蒙,首先要深入到他们的精神层面,即要表现他们身上的“精神
奴役的创伤”,发掘人民身上所具有的“原始强力”。而这种力量,在农民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饥饿的郭素娥》和《燃烧的荒地》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以农民为主角的作品。路翎在作品中深入到他们的精神层面,即要表现他们身上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发掘人民身上所具有的“原始强力”,进而开始反抗种种不公平的待遇。路翎对于原始强力有着自己的见解:“人民的原始的强力是什么?它就是,反抗封建束缚的那种朴素的、自然的、也就常常是冲动性的强烈要求,这种自发性是历史要求下的原始的、自然的产儿,是个性解放的即阶级觉醒的初生的带血的形态,它是革命斗争和革命领导的基础”。
        郭素娥是一个有着自身想法,个性独立的,敢于反抗的农民形象。被父亲抛弃的郭素娥,选择流浪,但之后被烟鬼刘寿春收留之后,不仅仅在生活物质上没有领郭素娥吃过一顿饱饭,在精神上她也饱受饥饿着,张振山给予了她物质上的保障,他想要和她远走高飞,她相信他能带给她更好的生活,然而张振山并不是那样的可靠,他对于郭素娥仅仅是身体上的欲望罢了。“你们不晓得一个女人的日子,她挨不下去,她痛苦。”郭素娥反抗地喊着,她所受到的精神创伤似乎我们并不能感同身受有,但是我们能感觉到的是她强烈的反抗欲望。相比之下,张少清就显得平和多了。张少清的出场是一个典型的年农民形象,他老实,安分守己,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他热爱土地,为了保住土地甘心受地主吴顺广的欺压,之后的他遭受着多方面的矛盾,与何秀英的事情得到了所有人的反对,他的内心开始变得挣扎,他反抗,他报复实质上就是农民群体的悲剧。路翎想通过小说中农民的觉醒与反抗启蒙大众敢于反抗。
2.遭受压迫,渴望觉醒的工人形象
        金仁高是小说《家》中一群锅炉工人的代表。在这一群工人当中,他是最有力量的一个。他为人直爽,工作认真负责,但是生活却依然贫困,他工作认真以至于岗位上他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小说中写到了金仁高看报的情形报上写着一些号召,号召每一个有家的深处在大后方的人,要想到在炮火中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人。因为没有自觉的反抗意识,他始终只是一个有蛮力、生活贫困艰难的普通工人,而无法成长为革命的主人公。路翎亲眼看到了工人生活的不幸,希望通过这两类人物形象的描写,激发广大受压迫、受剥削的工人起来反抗的,并且也让工人认识到,是有一种全新的生活需要他们去为之奋斗的。
3.抗争失败,回归最初的知识分子形象
        知识分子形象在文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他们是反帝反封建的重要力量,是五四运动的发难者,是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中首先觉悟的成份,是国家和人民的前途。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生活在年代的路翎对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是比较了解的,他的作品主要表现的是抗战前后知识分子的悲剧道路。


    蒋少祖虽出身于封建家庭,但他也是受过五四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曾到上海读书,从中接受了进步思想,追求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他也成了蒋家第一个叛逆的人。在大革命失败后,他的激情消失,他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奋斗的目标,就逃到了日本。之后的他也回到了上海,他主动抗日,但当社会又一次和平之后,他开始觉醒,他接受了现实,再也不想尝试去改变这个社会,当他取得社会地位,成为参议员之后,他的思想就变得更加反动了。曾经有过理想并为之追求的他变成了一个软弱的政客。路翎刻画了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也是想通过这些人物找到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切实可行的出路。
4.坚持反抗,最终失败的流浪汉形象
        作品中的流浪汉形象充分的表现出了原始的生命强力,路翎曾对这些流浪汉形象进行描述:“流浪者有无穷的天地,万倍于乡场穷人的生活,有大的痛苦和僧恶,流浪者心灵寂寞而丰富,独在他乡唱着家乡的歌,哀顽地荡过风雨平原……”,之所以对流浪汉形象倾注心力是因为他自己也曾有过流浪的经历。也是这种流浪的经历使得在作品中能够很好的刻画流浪者的形象。
   典型流浪汉形象是《燃烧的荒地》中的郭子龙。流浪过后的他回到了故乡想要拿回曾经属于他自己的财产。在外流浪的日子,是他人性尽露的阶段,想要回到故乡也是因为在外面流浪的生活使他感觉到艰辛,想通过无赖手段谋得一点好处。他与地主吴顺广斗,但终究他看清他只是一枚棋子,最后的郭子龙也在崩溃中度过了一生。
        路翎在小说叙事中的另一特点就是塑造人物形象是人民性的。在40年代小说中我们能看到底层人民群众的身影,不仅仅是因为路翎本身的经历,他看到了生活在底层人民的生活,看到了遭受于黑暗社会的压力下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想要启蒙人民群众敢于反抗。可以看到在小说创作中,路翎一直坚持着一种现实主义的原则,真正的从文本中体现了小说的真实性。在路翎心中,他重视并同情那些出于奴役中的人,他想用这种叙事的方式真正从内心里从精神上来呼吁人民敢于反抗,敢于揭露黑暗的社会,敢于重视自己真正的内心。
三.反抗下的现代性生存意蕴
        路翎的小说创作一直坚持着现实主义,胡风所带领的“七月派”也是以“为人生”以之为典范。“为人生”,就须要有对于人生真实性的揭露和对其有现实版的深入认识,从而揭示黑暗时代下,病态社会中的那些精神奴役者。
        路翎的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结局不乏搜是悲惨的甚至结局是死亡,但是不论是从人物性格上来看亦或者是是从行为上来看他们都是被逼无奈后的爆发与反抗,而正是这种生命的原始强力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不仅仅是为了他们自己反抗着,是为了民众,更为了包含在皮囊之下的那颗跳动的心——生命而反抗着,像是张少清,像是郭素娥,在一声声源在内心的呼喊过后,是对于自由解放后的生命的深度渴望,对他们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之前忍耐的生活下,也许生命的意义就是在自己的小天地过好每一天,便是足够的幸福,还有什么是可以奢望的呢。然而命运就是让他们成为那个为自由为民众为生民站出来的人,他们反抗了,不论结局怎样,在他们的身上,在路翎想要表达的小说中这种反抗对他们来说也是生命的希望,小说中所透露着是生命的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路翎.燃烧的荒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2]路翎.财主底儿女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路翎.饥饿的郭素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4]路翎.洼地上的战役[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
[5]赵伟.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下层劳动女性形象简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44-45.
[6]许帼英.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论[D].江苏师范大学,2018.
[7]张晶晶. 奴役与反抗[D].四川师范大学,2009.
[8]霍巧莲. “狂”与“悲”的生命歌哭[D].山东师范大学,2005.张静. 生命意志的追询[D].安徽师范大学,2010.
[9]李亚奇. 论路翎小说(1940年代)的生存哲学意蕴[D].西藏民族学院,2015.
[10]周荣. 超拔精神与凄美命运—路翎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