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拥有生长的力量??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数学思考”例五教学漫谈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   作者:晋自强
[导读] 改革小学数学复习教学,转变传统的“讲、练、评”的单一模式,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
        晋自强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城东校区  安徽 芜湖 241001
        摘  要:改革小学数学复习教学,转变传统的“讲、练、评”的单一模式,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实现知识之间的重组重构,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螺旋上升,努力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提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探究兴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情境   体验   模型   应用   思考
                                                 引     言
        “让知识拥有生长的力量,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为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考,引领他们在积极的探究数学的活动中,获得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成功体验和活动经验,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用数学  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这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在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把握儿童的认知规律  和活动需要,通过设计  并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思考数学,实现通过  自己努力获得的活动经验、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去解决  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达成这一目标?现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课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实践、思考与探索。
        【课例】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91页)《数学思考——找规律》: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表1
  

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上看,安排在六年级总复习中的“数学思考”共有三道例题,可分为三课时教学。这部分内容既是对整个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典型性概括,又是对解决代表性  实际问题的提升。因此,其内容设计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对教与学  都充满了挑战。基于这样的一般性认识,我认为,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克服传统的“讲、练、评”模式,复习教学时,不可单纯地就题解题,以训练的方式简单地给予,应让学生更好地通过联系具体情境,以生活化与数学化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思考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作为本部分内容第一课时的例5,从教材的编写意图上看,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由简单  到复杂的探究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够从规律中进行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
        如何上好这部分内容?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体会和思考,我认为在该教学内容的复习教学中应突出把握四个“关注”,努力构建学生数学思考。
一、关注情境创设,让数学化和生活化有机结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  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掌握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2]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时引起学生的 整个探究过程。
        其探究步骤为:
        1、如果用“·”表示人,用“——”表示握手,上述的“握手交友”该怎样用图示表示?大家可在草稿纸上画一画。(提示:先画两人握手,再画三人、四人握手)
         2、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增加一个点,每两个点之间都要连接一条线段,你能用图表示增加的线段数吗?这时,总线段数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尝试操作)
        3、如果一共6个点、8个点呢?
        4、在刚才的动手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从“1+2  1+2+3  1+2+3+4  1+2+3+4+5 …”的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名学生反馈、组织学生交流,教师介入点拨指导并引导学生概括小结)
        教师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展开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思考探究,采用化难为易,由少及多的引导策略。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  经历了获取问题、独立思考、操作感悟、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思维过程,并随着活动探究而体验逐步深入。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有效数学教学活动中,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只有亲身参与探究实践,才能积累活动经验。同时在引导  探究体验的过程中,我们的着眼点应在更细腻、更丰富的角度上去多思考、下功夫,让他们扎实地经历每一个组织环节、每一个活动细节。只有这样,他们的探究体验才会更深刻、更牢固,也才会获得探究规律的方法与活动的经验。
三、关注模型建立,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
        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突出数学本质的重要特征。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过程往往需要经历观察、操作、联系、比较、推理、思考、概括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学生只有在有指导的情况下主动参与了这样的体验性活动,才会最大可能获  得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或发展。构建数学模型是抽象概括的主要方式,也是数学的重要思想,在帮助学生学会抽象概括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模型”概括是数学本质化教学的重要策略。为帮助学生学会“再创造”,适时地进行模型化概括。
        这个环节我的教学设计:
        如果有n个点,增加的线段数有多少?用算式怎么表示?学生交流后得出:
        1+2+3+4+5+…+(n-1)
        假设用P表示线段总条数,n表示点数,那么怎样表示P与n的关系?
        抽象概括与数学建模的问题设计,再一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把教学推到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新平台。
        围绕这个数学问题,学生尝试“建模”,又一次思考交流,当学生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得出“P=n(n-1)÷2”的模型后,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模型,教师追问:谁能联系我们的握手情境来解释这个模型的具体意义?P表示握手总次数,n表示人数,那么(n-1)表示什么?
        在相互握手里,自己不可能与自己握手,所以要减1。
        为什么要除以2?我与你握手就等于你和我握手,两人握手只算一次。
        当学生领会教学设计的意义,建立的模型就更加清晰了,自然也就加深了这样的规律性认识。我们知道,小学数学中的“搭配问题”集中表现在“排列”与“组合”两大方面,教学只有在  这样的具体情境中帮助学生认识、思考与探究,学生才会真正把握“有顺序、有规则,不重复、不遗漏”的“搭配”策略,也才会明确不同的“搭配”实际有着不同的“搭配方案”,从而提升了学生对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识别,尽可能去探究知识的本质特征。
                                                         结    论
        
        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磁场。这个磁场不仅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积极  主动去探究、去合作、去思考。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去探究体验,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让思想方法与知识能力融为一体,共生共长。这样的课堂,定能发挥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有的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