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钏川
萧山区中医骨伤科医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1261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内科中眩晕患者病因及诊治情况。方法时间以2018年1—12月为准,回顾本院中医科75例眩晕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引起眩晕的病因,并从中医内科角度分析患者的证型情况。结果75例眩晕患者中60~69岁的发病率最高,20~29岁发病最少;病因分析得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高血压病、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精神障碍性眩晕、脑梗死是导致眩晕的主要原因,而其中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情况最多,脑梗死情况最少。从中医内科角度,眩晕分型中痰湿中阻证型数量高于其他证型(P<0.05)。治疗结果,75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或好转出院。结论眩晕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脑供血不足等疾病有关,从中医角度来看,痰湿中阻证居多,治疗要注重辨证论治。
关键词:中医内科;眩晕患者;病因分析
引言
偏头痛是一组反复发作的原发性头痛疾患,多呈单侧搏动性疼痛,常伴恶心和呕吐。重复出现的头痛发作,会对患者造成大量痛苦,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可罹患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疾病。2018年Lancet杂志发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发现,仅偏头痛一项就成为残疾损失生命年(YLD)的第二大原因。现代医学将偏头痛的治疗分为发展期的急性对症用药和预防性用药,而镇痛药物过度使用会导致药物滥用性头痛,因此临床上应充分给予预防性治疗。预防性治疗常选择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和氟桂利嗪使用较多。2016年《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表示,多项研究不支持尼莫地平预防偏头痛的有效性,而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证据充足。中医学中偏头痛属于“头风”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偏头痛取得了一定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时间以2018年1—12月为准,回顾我科75例眩晕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女各40、35例;年龄(52.47±15.09)岁;所有患者均表示存在无规律或有规律的眩晕,其中24例伴有恶心、呕吐;12例伴有头颈部疼痛;入院后根据临床症状、病史和体征,辅助头颅CT、颈椎X线片、颈动脉超声检查等辅助手段明确诊断。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诊断标准:临床上符合眩晕的诊断标准:(1)存在典型自身黄动感、旋转感、视物感到旋转或目眩、头昏等典型的眩晕症状;(2)急性或慢性发病,病情日益加重,或反复发作;(3)伴或不伴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耳聋、耳鸣、眼球震颤;(4)头CT、颈椎X线片、颈部动脉超声、眼震点图等帮助确诊;(5)排除血液疾病和肿瘤引起眩晕。
1.2方法
肝阳上亢者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川牛膝、钩藤各12g,石决明18g,天麻、山栀、杜仲、黄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加水煎煮,弃渣留汁250mL,每天1剂,早晚服用,连续治疗21d。
痰湿中阻者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法半夏10g、炒白术15g,天麻10g、茯苓15g、川芎10g、陈皮10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6g,日1剂,早晚饭后分服,疗程4周。
1.3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年龄分布情况,病因分析结果,中医分型结果,治疗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眩晕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75例眩晕患者中60~69岁的发病率最高,20~29岁发病率最低,见表1。
.png)
2.4治疗结果
75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或好转出院。
3讨论
历代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方面有不同的见解,在病理因素与CSA的关系方面大多认为风、火、寒、湿、瘀、痰是导致该病的诱因,《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风寒湿邪是导致痹证发生的重要外因,如《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除风、寒、湿3种因素外,后代医家随着对本病的不断深入认识,逐渐提出此病也可因火、因痰、因瘀而致。在脏腑与CSA的关系方面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促进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与疏布,肝在体合筋,筋骨需要肝血肝筋的濡养,肝之功能失常,如肝血虚生风,肝肾阴虚不能制约肝阳,肝阳上扰清窍,或筋骨失肝血滋养,均可导致CSA的发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阴痹者……腰脊头项痛,时眩……病本于肾。”肾藏精,精为生命之源,中老年人多肝肾亏虚,肾藏精,肝藏血,肝肾两脏无法相互滋生,则不足以濡养筋骨,发为本病。除上述的外感病因、病理产物性质的病因、脏腑虚损与本病相关外,慢性劳损在今日的发病原因中日益被重视。
天麻钩藤饮是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常用方剂,方剂中钩藤、天麻、石决明平肝熄风为君药,川牛膝引血下行为臣药;黄芩、山栀清肝泻火;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朱茯神养血安神定志,共为佐药。
半夏天麻白术汤方义及药理作用。《医学心悟·眩晕》言:“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眩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半夏天麻白术汤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片组成。方中半夏、天麻为君药,《脾胃论》载:“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两者均为治风痰眩晕的要药。茯苓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可健脾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甘草补益脾气,调和诸药;加生姜、大枣和中健脾。风痰祛,则眩晕止。药理学研究显示,半夏含生物碱、半夏淀粉、甾醇类、氨基酸等多种化学成分,作用于神经系统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的作用;天麻含有多种酚类成分,其中多糖及天麻素具有抗晕眩作用;茯苓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三萜类及多糖类,具有利尿、抗炎和镇静的作用;白术内酯Ⅰ、Ⅱ、Ⅲ均为白术的主要活性成分,也是白术的特征性成分,具有保护神经、抗抑郁等作用。茯苓、白术是常用的中药药对,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协同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从而发挥利水渗湿、健脾益气之功。柚皮苷是化橘红止咳化痰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代谢产物柚皮素可以抑制活性氧(ROS)生成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发挥化痰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眩晕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疾病有关,从中医角度来看,痰湿中阻证居多,治疗要注重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1]黄巨峰.中医内科对眩晕患者病因分析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0):76-77.
[2]许定生.中医内科对眩晕患者病因分析的研究[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11):85-86.
[3]李继增.中医内科对眩晕患者病因分析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6(47):192+194.
[4]宗晓.中医内科对眩晕患者病因分析的研究[J].健康之路,2018,15(04):228.
[5]李维智.中医内科对眩晕患者病因分析的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8,35(0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