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广东广州 510700
摘要:目的 重点分析在护理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过程中采取急诊科护理干预模式所呈现出的护理效果和患者的恢复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我们医院在2019年1月到2020年6月这个阶段内接收的110例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而针对观察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急诊科护理干预管理,然后针对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 通过对比能够显著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效果和治疗总有效率等相关情况,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针对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的过程中,采取急诊科护理干预管理模式,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恢复状况,使其治疗总有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这种方法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实践的过程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干预;心肺脑复苏;恢复情况
引言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出,针对相关因素而导致的心脏射血功能骤停等问题,要及时采取心肺脑复苏方法进行抢救,这样能够更有效的挽救患者的脑细胞组织,因为患者的脑组织细胞很可能因为缺血或者缺氧而导致其数分钟内就会出现损伤或者坏死等相关问题。在着重做好心肺脑复苏抢救之后,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急诊科临床护理路径,这样才能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使预后情况得到更有效的改善,提升其生活质量[1]。在本次研究中有针对性地选取我院在2019年1月到2020年6月这个阶段内所收治的110例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进行研究,重点分析急诊科护理管理对该类患者所呈现出的疗效和应用价值。现针对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针对我院急诊科在2019年1月到2020年6月期间内接收的心肺脑复苏后患者110例进行研究,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把所有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在患者中包括男性56例,女性54例,年龄范围在49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是(50.69±2.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没有发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值大于0.05,有对比分析的意义。
1.2 方法
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针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为其提供必要的基础护理服务,注重做好医院感染、压疮等相关护理干预,同时进行饮食指导等等。针对观察组患者而言,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急诊科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着重针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检测,切实进行基础护理干预,在口腔、皮肤、呼吸道等相关方面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对于里面的分泌物要及时的清除,有效规避寄生生物对伤口造成污染或者被患者误吸,同时要指导患者家属对于患者的身体进行按摩,使其血液循环进一步通畅。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保温工作,对病床的护栏要有效设置,做好防护工作,进一步指导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适当运动,同时要切实做好心理护理管理工作,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为家属讲故事,对其听觉,视觉,触觉等等进行相对应的刺激[2]。
1.3 观察标准
针对两组患者进行完相对应的护理干预之后,有针对性的对比患者所呈现出的恢复效果和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3.0计算所得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记载,进行两组间t检验。
P<0.05为比较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所呈现出的恢复情况和治疗总有效率等等要有十分明显的改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脏起搏呼吸骤停主要指的是在意外的情况之下而出现的呼吸暂停,心脏骤停的临床急诊中的危急症状,心跳呼吸暂停的情况下会导致患者的器官和组织出现十分严重的损伤,有典型的缺氧缺血症状,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并发死亡,因此在抢修的过程中面临极大的难度,对患者进行复苏的时候,成功率也比较低[3]。心肺复苏抢救是关键性的手段,这样能够更有效的挽救患者的脑组织细胞,使其缺血缺氧,极度敏感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脑部复苏手术的经营情况之中,对于相关技术有着特别严格的要求,技术性、专业性特别高,患者极有可能因为急救的过程中胸部受到按压或者电击除颤等相关操作,使其胸部出现比较严重的不适的情况。患者所呈现出的缺氧或者缺血部位以及程度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迟缓、记忆力减退等相关情况,甚至会出现失语等,由此导致患者的预后效果并不理想,针对于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急诊科的护理干预措施。在临床实践中,针对心肺脑复苏后患者推行急诊科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确保患者和护理人员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进行1对1的护理干预,这样能够确保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格细致的监测和把握,进一步关注其心率,呼吸,血压等相关情况,针对脑电图监测数据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测和记录,做好集中会审和分析工作,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可在第一时间通知临床医师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同时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针对患者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饮食更科学合理,定时、定量通过胃管给予患者流食,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对其进行正确合理的按摩、翻身,进一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的畅通,从根本上有效减少压疮事件出现[4]。
患者手术之后在短期内需要配备呼吸机,其咳痰反射弱化或消失,对此,护理人员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吸痰,对于呼吸道内部的痰液,粘液等等相关分泌物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清除,使其呼吸足够畅通。患者在手术之后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昏迷,但是触觉、听觉等等仍然维持正常的状态。针对这样的情况,护理人员要指导家属对患者的感官包括听觉、触觉等等进行相对应的刺激和调动,例如,可以为患者讲故事,握手或者回忆往事等等,使患者有相对应的共鸣。病房内部要保持干净及整洁的状态,有良好的病房环境,配备防坠床护栏,避免患者刚苏醒的时候出现坠床事故等等。护理人员要和患者以及家属构建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关系,切实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针对疾病的治疗救治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进一步鼓励和指导患者以及家属着重做好相关风险因素的预防和规避,有效树立患者康复的信念和勇气[5]。在本次研究中,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急诊科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恢复情况,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0.05)。
4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上文对于整个研究过程的探究,能够显著看出,在针对心肺脑复苏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结合其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急诊科护理干预措施,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恢复情况,使恢复水平进一步提升,提高其治疗总有效率,因此这种护理方法有更为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广泛应用和推行。
参考文献:
[1]刘欢,孙慧珍.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v.3(27):101-102.
[2]罗三妹. 黄燕红.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9,2(23):17-18.
[3]尤春梅.心肺脑复苏与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急救中的应用对比分析[J].智慧健康,2018,4(4):121-122.
[4]文才,余涛,郑辛甜,等.心肺脑复苏研究模型:从细胞到高端模拟人[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1):16.
[5]刘欢,孙慧珍.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2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