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珏
广东省珠海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 广东省珠海市 519000
【摘要】目的 探讨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的单纯消化不良腹泻婴幼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蒙脱石散及双歧三联联活菌散,同时积极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给予喂养指导,鼓励积极口服补充液体,必要时静脉补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治疗,时间2岁及以下2h,2岁以上3 h,每日1次,疗程3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46/50),显著高于对照组76%(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可快速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是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单纯性消化不良腹泻;穴位贴敷; 婴幼儿
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及其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小儿急性腹泻发病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婴幼儿单纯性消化不良腹泻(也称食饵性腹泻)是非感染性因素之一导致的,在临床门诊中通常以厌食、纳差、腹泻作为主诉就诊,主要由于喂养不当导致小儿消化功能紊乱所致[1],属于非感染性腹泻的一种 ,若不及时治疗,可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远期可导致营养不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合并感染等并发症。自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我院儿科门诊采用西药口服结合中医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婴幼儿单纯性消化不良腹泻的患儿1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的单纯性消化不良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大便次数及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注:计量资料以s表示;﹡提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参照《小儿腹泻病的诊断和治疗》[2]制定诊断标准:(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每日≥3次。病情分型:(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2)中型:轻、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等)。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急性腹泻的诊断标准;(2)年龄6个月至3岁;(3)食量明显减少,拒食,腹胀,腹泻;(4)大便多为黄色和黄绿色稀便,少数甚至为稀水便者,有奶瓣及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有腥臭味和/或无臭味;(5)大便常规检查:脂肪球( + )~( +++),未见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1.4 排除标准 (1)就诊前已开始应用腹泻相关药物治疗者;(2)局部皮肤有湿疹、外伤或其他皮肤病不适合穴位贴敷者;(3)严重黏液脓血便或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升高需规范抗感染治疗者;(4) 重型腹泻或伴有发热、频繁呕吐(≥3次/日)、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意识障碍者;(5)有基础疾病者;(6)对本研究使用的药物或敷料有过敏史及高敏体质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及双歧三联联活菌散,蒙脱石散:1岁以下每次1 g,1~2岁每次1.5 g,2岁以上每次3 g,均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冲服。双歧四联活菌片:1岁及以下每次1片,每日2次;1岁以上每次1片,均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同时积极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给予喂养指导,鼓励口服补充液体,必要时静脉补液,脱水处理措施参照《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3]。观察组: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治疗。穴位贴选用药物:车前子、莱菔子、肉桂、枳壳、白芷、川芎、木香,各250g制为粉末(由本院中医科购置及调配),使用时以蜂蜜将药物粉末调为膏状,制成直径1 cm、厚度0.5 cm左右的药贴。取穴:天枢、神阙、中脘、下脘、足三里。贴敷时将药贴直接敷到相应穴位,贴敷持续时间2岁及以下2h,2岁以上3 h,每日1次。两组治疗疗程均为3 d。
1.6观察指标 采用统一的临床调查表格分别于开始治疗前、治疗期间每日由专人询问并记录患儿大便次数、量、性状、精神状态、尿量及食欲等症状表现。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4]。(1)治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2)好转:治疗72 h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3)无效:治疗72 h后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1.8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见表2。
.png)
注:﹡p<0.05提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表2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 研究组未见有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婴幼儿时期机体生长发育较快,需摄入的营养物质相对多,而小儿消化系统又尚未发育成熟,饮食质量的改变导致分泌与蠕动功能易致紊乱[5],这是西医认为婴幼儿容易发生腹泻的原因。西医对于大部分婴幼儿急性腹泻以对症治疗为主,手段单一。而中医学则认为婴幼儿急性腹泻属“泄泻”范畴,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湿邪内盛所致 [6]。而中医学依据其“脾病湿盛”的病机特点进行治疗,目前除有中医药物治疗外,还有一种经皮给药的中医外治方法:穴位敷贴疗法,它通过药物敷贴于特定的穴位,发挥药物及刺激穴位的双重功效,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中穴位贴敷选用药物为车前子、莱菔子、肉桂、枳壳、白芷、川芎、木香,主要具有消滞化食、理气、消胀、止痛的功效。贴敷的穴位:天枢、神阙、中脘、下脘、足三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具有健脾胃及助运化之功,研究发现,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帮助消化 [7]。神阙位于腹部正中、脐部中央,脐部与全身其他部位皮肤结构比较,其表皮角质层最薄,皮下无脂肪组织,屏障功能最弱,加之脐部有丰富的静脉网,血管丰富,渗透性强,吸收性好[8|,且距离胃肠道最近,吸收后起效快。天枢穴为大肠经之募穴,可调胃肠气机,有研究认为刺激天枢穴后改善肠道局部免疫功能,并有效保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从而促进消化,增强小肠吸收功能而达到止泻效果[9|。中脘穴,属足阳明胃经的募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下脘穴,指的是胃腔下口幽门的部位,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下脘穴配合中脘穴有和中健胃、活血化瘀的作用 [10|。
本研究中运用穴位贴敷配合西医药物治疗的观察组单纯性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可见运用穴位敷贴辅助治疗婴幼儿单纯性消化不良,具有缩短病程、改善症状的作用,又有低成本、无痛苦及患儿依从性好等优点,联合口服药物效果更好,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8):634-636.
[2]方鹤松.小儿腹泻病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9):1537-1540.
[3]叶礼燕,陈凤钦.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9):1538-1540.
[4]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64.
[5]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部.6-36月龄婴幼儿喂养现状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5):375.
[6]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5—153.
[7]何国栋,牛伟新,刘寒,等.针刺足三里调控胃肠动力机制的实验研究EJl.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1):748—751.
[8]肖金良,杨孝芳,施杨婉琳,等.神阙灸治病机理初探[J].江苏中医药,2010.42(6):3-4.
[9]王富春,逄紫千.针灸天枢穴对脾虚泄泻大鼠肠道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1):52—54.
[10] 王壮志 邹嘉伟,等. 中脘五穴汇解及应用浅谈[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7):16-17.
作者简介:曾珏(1976.8~),女,医学学士,中医康复主管技师,研究方向:中医理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