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
核工业四一七医院 消化内分泌科 陕西省西安市 710600
【摘要】目的:研究消化内分泌科室患者静脉留置针常见问题和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0年7月消化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4例,对患者留置针治疗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渗血、皮下血肿和静脉炎。并采取护理措施,观察精细化护理后,相关不良反应的改善情况。结果:护理措施应用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2例(2.38%),与护理前不良反应发生13例(15.47%)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内分泌科室患者留置针护理中,应关注患者皮下血肿、局部渗血和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护理。
【关键词】消化内分泌科室;患者静脉留置针;常见问题;护理
静脉留置针(Vein Detained Needle)由不锈钢芯、硅胶套管和塑料针座组成,穿刺时需要将针芯和套管一并刺入患者血管中,是输液辅助医疗工具。使用静脉留置针对患者血管损伤小,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为输液护理提供便利。在内分泌科室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静脉留置针也有利于多通道同时用药,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1]。本文研究了消化内分泌科室患者静脉留置针常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中使用的一般资料是我院消化内分泌科室2019年8月~2020年7月收治的住院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患者84例,详细临床资料如下:
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24~80岁,平均(51.21±0.84)岁,静脉留置针使用时1~7天,平均(3.64±1.06)天。疾病类型:糖尿病21例、消化性溃疡18例、结肠炎22例、消化道出血16例、慢性胃炎7例。
纳入标准:病理学和CT影像学分析属于消化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患者本人同意研究,家属签署知情书;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排除血液传染疾病患者;严重精神分裂、躁动症患者;中途退出者;其他医嘱认定不适合开展本次研究病例。
1.2方法
对静脉留置针常见问题进行护理,护理工作中主要向患者讲解留置针使用的必要性和优势,对日常自我管理和护理方式进行说明,并对注意事项进行解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静脉留置针护理效果提升。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正确选择留置针,临床中使用的留置针型号为18G~24G型号的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生产商为苏州林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对我院84例患者使用留置针为短、细留置针,同时对输液速度进行管理,在确保疾病有效治疗基础上,能够减少对血管壁的摩擦,降低静脉炎发生率,达到延长留置时间的目的[2]。
为有效预防并发症,防止出现渗血和皮下血肿问题,护理人员应提高穿刺技巧,定期组织相关人员接受专业培训,降低人为因素对血管壁造成的损伤。对静脉血管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以30°角将套管和针芯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将穿刺角度降低到10°,使得留置针继续向血管内进入2mm;连接肝素帽,使用一次性透明敷贴固定针管和延长管,并且对滴速进行调节。
穿刺流程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规范,患者静脉附近皮肤消毒范围应大于敷贴范围,对无菌贴敷料进行更换,更换频率为每周2~3次,留置针时间一般不超过7d,并对患者针刺部位进行观察,出现渗血、血肿和静脉炎症状时,应立即进行治疗,防止对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1.3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前后,患者皮下血肿、渗血和静脉炎不良事件发生几率。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分析法,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n(%)]表示,X2验证差异,当P<0.05时存在统计学。
2结果
护理后,患者不良反应共计发生2例,其中皮下血肿1例、静脉炎1例,与护理前不良反应发生13例(皮下血肿5例、渗血3例、静脉炎5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统计情况见表1:
.png)
3讨论
内分泌科室患者留置针常见相关问题是患者皮下血肿、局部渗血和静脉炎。护理人员应对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提高重视力度,研究针对性措施进行改善,使得患者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3.1皮下血肿原因及控制
皮下血肿发生的原因主要考虑护理人员操作不当,穿刺血管选择不正确和技术粗糙等等。同时,患者血管充盈度和弹性较差也是造成皮下血肿的重要因素。为改善相关问题,对护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重点强化留置针使用技能训练和实践应用,使得静脉穿刺技术获得显著提升。临床应用环节,应选择静脉血管较粗、弹性较好的区域进行穿刺,并且对进针角度和力度进行严格规范,注重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3.2局部渗血及护理
局部渗血主要考虑患者基础疾病影响,例如患者在内分泌和消化相关疾病治疗中过多使用抗凝类药物,造成凝血功能异常。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局部反复推注药物,血管内部压力增加,加之穿刺部位过多活动,使得局部出现明显渗血。留置针操作人员进针角度过大,穿透血管也会引发局部渗血。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提示局部渗血不良影响,并采取合理方法,防止穿刺部位过多活动,为患者健康提供保障。护理人员应准确把握进针角度,掌握穿刺技巧和距离,预防血管压力过大导致的局部渗血问题发生。
3.3静脉炎症状和预防
临床中将静脉炎分为化学性与感染性两种,患者临床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灼热、疼痛,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触摸时静脉类似绳索般坚硬,无弹性。国际静脉炎组织将静脉炎分为五级:0级:无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2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疼痛感;3级:初见条索状静脉;4级:可触及条索状静脉长度>1英寸,并有脓液流出。
护理技术应用中,对相关问题提高了重视力度,制定了以下留置针操作和护理原则。以上肢静脉为主要穿刺目标、穿刺针管选细不选粗、静脉选直不选弯,在输高浓度或刺激性药物后,应使用生理盐水对套管进行清洗。实践工作中,应对操作流程进行优化,护理人员根据针刺点的变化随时更换贴敷药物。此外,建议使用消炎止痛类药物和贴敷药膏对患者局部静脉进行养护,并加强日常护理和清洗,有效预防静脉炎发生[3]。轻度静脉炎可自行缓解,一般治疗方法使用弹力约束方案,针对重度静脉炎症患者则需要药物干预或手术治疗。
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消化内分泌科室留置针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预防患者皮下血肿、局部渗血和静脉炎发生。具体研究过程中,对照分析了护理前后患者不良症状出现几率,结果表明,经过优质护理后,患者留置针不良问题发生几率显著降低,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内分泌科室留置针患者加强护理、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留置针使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便利,可减轻患者疼痛。消化内分泌科室患者留置针护理中,需要关注患者皮下血肿、渗血和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使用护理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艳,周丽娟,孙永慧.分析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静脉炎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001):234.
[2]刘莉,李翠萍,余蓓,等.消化内分泌肾内综合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和护理对策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000(015):P.160-160.
[3]杜蕾.消化内科静脉留置针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J].饮食保健,2019,006(02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