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侃 指导老师:肖淑玲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墨家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兼爱”作为其核心思想,目的是为了建设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这与当代中学德育教育的目的不谋而和。本文意在探究“兼爱”思想中有利于中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因素,并结合中学德育教育发展的现状,为德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墨家思想;中学德育;教育启示
在春秋诸子百家中,墨家思想独树一帜,其代表人墨子从劳苦大众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有利民生的思想。而在墨家的思想体系中,“兼爱”是贯穿其整个思想的核心,“兼爱”要求人民“兼相爱、交相利”以大爱对世人、平等而爱,对现代的教育有启示意义。
一、墨家“兼爱”思想发展状况
(一)墨家“兼爱”思想形成的背景
提到墨家思想,就不得不介绍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墨子,名翟,战国初期宋国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出身微贱,感受过下层人民生活的凄苦,这为他提出“兼爱”思想提供了生活经验。年轻时,墨子曾学习儒家思想,因不满“礼”的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创立了墨家学派。而在春秋时期思想空前繁荣,士大夫阶层备受各国君主青睐,各国急需谋求变法改革,需要人才的时代大背景下,墨子因出身寒门,饱受底层疾苦,在学习儒家思想,并对其进行新的阐述后,形成了墨家思想,而“兼爱”是其核心所在。
(二)墨家“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
墨家的“兼爱”思想,主要体现在《墨子·兼爱》三篇中,在这三篇里,墨子对“兼爱”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释:首先,墨子认为社会产生混乱的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巳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他认为盗贼偷窃,各国攻伐,父子相争的原因都是因为双方看重自己的利益,忽视了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他也提出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的愿景。其次,墨子提出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们相爱的方法,即“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他认为,要让所有人相爱相敬,就要他们从社会整体的利益出发,看待他人就要像看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的家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其他国家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人人实行“兼爱”,视人如己,爱人如爱己,不仅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且自己的利益正是在爱人,利人中得到体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相互帮助,相互爱戴,社会就会安定,人民的生活就会幸福。最后,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是相互的,要先爱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爱,“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要想获得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前提是要爱戴他人,这也要求人们要有奉献精神,愿意为他人付出。
二、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德育教育建设基本完成,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当前社会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开展产生了阻力。其次,部分老师和学生对待德育课程的态度出现偏差。
最后,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以理论为主,缺少实践学习的机会和方法。
(二)德育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首先,社会环境对于德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阻碍,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有限的,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
其次,部分老师和学生对于德育课程的态度存在偏差。德育课程的内容是以思想品德书中的内容为主,老师对于思想品德学科学习成绩的评价注重分数,学生只能为了通过考试而死记硬背课本中的内容,需要运用时却不知如何使用所学知识,也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有些主科老师认为德育课程无关紧要,甚至出现占用德育课程来学习其他主科课程的情况。
最后,学校对于德育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仅限于思想品德书及相关课堂讲解上,没有其他更丰富的学习途径,而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巩固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前学校教育以知识的讲解为主,课程多而杂,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有太多组织德育实践活动的时间。既然当前中学德育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在墨子的“兼爱”思想中找到一些解决的方法。
三、墨家“兼爱”思想对中学德育课程的启示
首先,良好教育环境的塑造是德育教育成功的关键。《墨子》中写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认为,人的性格和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环境塑造和改变的,在好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性格和品德就会高尚。这就要求学校、家长和社会要重视德育教育的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要求教师重视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家长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文化素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教导学生处理人际问题的方式。同时,墨子也提出“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对于德育教育,除了老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以外,也要注意学生的交友环境,应该让学生与品德优良,品行端正的人交流、学习,从他们的为人处事中获得提升自己的方法。
其次,要注意德育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爱是相互的。墨子在《兼爱》中所描述的“爱”都不是单向的,而是要“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接受爱是一种权利,那么付出爱则是一种义务。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教会他们书本上的内容,更要在学校生活中做到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用自己的“爱”感化他们。同时,也要教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互励互勉,共同进步,创造一个良好的“兼”和“爱”共存的学习生活氛围,也更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
再次,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德育课程的知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的道德观念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要充分阐述“兼相爱”的意义,使学生了解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所收获,获得“利”;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利益观念,“兼相爱”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获得利益,而是为了帮助他人,创造自己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收获的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利益,更多的是对自己精神上的鼓励。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参与德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还能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最后,学校要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实践化。一方面,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用案例分析、模拟情景的方式将学生带入道德选择当中,从而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也可以与家长沟通,组织家长和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使家长和学生共同进步;还可以在班级中评选出品德优秀的同学为榜样,呼吁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另一方面,学校要增加组织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次数和时间,通过开展集体活动的方式增强学生集体之间的凝聚力,体验到互帮互助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吴瑞敏.浅谈墨子的"兼爱"思想[J].青春岁月,2018,(14).
[2] 邢晨阳.中学德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14).
[3]汪双琴.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前德育工作的启示[J].职大学报,2005,(3) .
[4] 刘园园,李正杰.墨子“兼爱”思想的现代德育价值[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