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班级管理探析有效心理健康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期   作者:梁颜波
[导读] 高中学校和教师、家长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梁颜波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高级中学
        摘要:高中学校和教师、家长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稳定学习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心理素质,锻炼其自身的反应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此外在实际的班级管理过程中,高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对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各种教学方式创新的过程中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字:高中教育;心理健康;家校联系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的国家教育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还要重视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习成绩,要注重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高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为高中阶段的正常工作。
        一、改变教师观念,鼓励参加讨论
        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负责教学,还要让学生发现知识的真相以及他们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此外,教师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还远远不够,他们应该将这一点充分扩展到学生身上。在心理健康咨询中,教师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和个性的觉醒,完全摒弃过去的理论灌输方法,进而结合学生的学术认知,将其转变为学生的表演阶段,让学生在独立沟通和探索的过程中参与讨论,并实现心理健康渗透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提倡多种教学模式,如独立讨论和交流会议、学生个人演讲以及以学生为主要课堂参与者的其他活动等等。作为教学的负责人和导航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地提供指导,以使学生的自主探索不会偏离教育目标。以自主研讨会的交流方式为例,可以要求学生讨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近期的心理和情绪状况等,然后在讨论之后,教师请小组学生代表作总结性发言。教师以友善和耐心的态度总结学生的问题,然后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以启发学生。之后,教师在下课后分配一堂小作业,让学生思考将来他们必须面对和应对类似事物的思维方式,以及克服这种思维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二、加强家校联系,关注学生发展
        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会对孩子的行为和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与学生家长积极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并与父母一起指导,使学生获得观念和认知的变化,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从而使学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培养,并获得健康的心理认知发展。
        例如,在探索和实践“家庭与学校合作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这一主题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许多学校和家庭在教育问题上处于分离状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作精神健康教育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这种情况使学生无法接受更加统一、协调的指导和教育,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在本次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积极沟通,共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措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提高,为促进学生观念的转变提供了支持。
        三、做好咨询工作,开展咨询活动
        教师要切实做好高中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仅依靠课堂上的辅导还远远不够,教师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学生进行个别沟通和辅导,才能及时帮助那些心理上有问题或生病的学生解决困惑,做好保护工作。因此,在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咨询,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并找到和探索出一套适合班级学生的心理咨询系统,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班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例如,在高中生的心理咨询中,教师一方面需要与学生进行密切沟通,特别是对于那些违反班级纪律的学生,教师不得盲目批评和批评他们,而应立即与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便在发现这些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纠正问题。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积极改正自我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走出内部封闭的空间。另一方面,教师有必要尝试针对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组织一些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活动,教师可以使用心理咨询信箱、计算机电子邮件或写信让学生尝试说出自己的内在想法或问题,从而自觉地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想法并摆脱心理阴影。
        四、重视家长力量,整合教学资源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更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过程中,仅依靠学校和教师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能够充分关注到学生父母的因素,加强力量并将父母视为学生教育的重要伙伴,以及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家校沟通,指导他们参与相互教育的过程,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由校长主持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并通过各种家长交流会、家长系统课程和有关心理健康主题的宣传,使家长关注到家庭教育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家长交流会上,教师可以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和优秀的父母分享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经验。在成功案例的分享与交流中,一些父母可以意识到他们平常的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父母也可以互相探讨,针对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困惑,谈论如何应对你和你的孩子之间的矛盾等等。在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让父母相互学习长处,学习其他父母如何妥善处理某些事情以及教育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营造和谐而良好的家庭氛围。有许多复杂的任务如果教师不注意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方式,他们将直接在微信群上发布学生成绩,宣布或批评不交作业以及不遵守课堂上纪律的学生,不仅会使父母感到焦虑,而且还会将这些不健康的情绪发给孩子,这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因此,面对学生的某些异常行为,教师应尊重父母和学生的隐私,私下交流,坚持积极的指导,争取父母的支持,并引导父母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主观意识,并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协助孩子进行矫正,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还应提供正确的指导,并指导父母及时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当孩子有心理问题时,父母应及时发现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学校和心理教师将跟进提供心理指导和联合帮助孩子解决了这个问题。
        五、定期进行家访,拉近师生距离
        在高中学期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一些学生的学习状况再次发生了变化。教师利用学生的病情作为不愿上学的借口,并牺牲了午休时间进行家访。进行家访时,通过与孩子的母亲交谈,了解孩子的家庭和睦、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模式、学生的家庭学习和生活表现、情绪状况等。此外在家访期间,还可以让学生的同桌和班长一起去,请他们谈论学校和班级最近的学习要求、新闻和有趣的事情,以便学生有上学的念头和上学的热情。根据校长与孩子的母亲事先达成的协议,家访没有提到孩子生病的借口,也没有提到孩子对学校的厌倦,而是鼓励孩子尽快重返学校。这不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并且孩子很容易接受教师对学校的要求。进行家访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一两次认真的交谈,并在学生守则中指出了有关学校规章制度的有关规定,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纪律以确保其正常学习。心理咨询、上门拜访和对话是多方面的,通过家校合作到目前为止,学生可以保证正常的课堂学习和稳定的学习成绩。
        不管辅导的效果如何,教师应跟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以便及时提供适当的跟进辅导。教师向学生施加适度的压力,并通过家访来了解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同时,要求学生在生病之前可以先获得医院证明,以免生病成为借假的理由。同时,教师希望通过跟随家访的同学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同学的关怀,养成积极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并向周围的同学学习以面对困难和挑战而不放弃。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教学阶段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明显的辅助作用。高中阶段的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概念。还有就是这项工作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教育项目,因此教师应始终保持对课堂管理的持久热情,以探索如何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情况和特点来进行创新,实现有效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杜泽瑞. 高中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思考[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7, 000(035):262.
        [2]曾秀锋, 王国辅.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管理工作的 渗透措施探讨[J]. 读天下(综合), 2018(4):1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