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期   作者:杨苏平
[导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大学生心理品质,指导大学生平稳应对学业、人际和就业等人生发展问题的重要环节。
        杨苏平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省 漳州市363123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大学生心理品质,指导大学生平稳应对学业、人际和就业等人生发展问题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校园心理健康问题从防范以及对应都应该有合适的策略。“叙事疗法”是近些年来反响较好的咨询方法,本论文将从“叙事疗法”的意义、治疗过程以及在大学校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叙事疗法”,为今后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叙事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引起的伤亡事件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大学生从进入校园那一天起,就应开始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未来的学业发展、人际关系、情绪管理以及就业规划等形成一个个性化的认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大学生心理品质,提升大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环节。一个学生的由于心理健康而产生问题,这不仅尤其自身的责任更有学校的责任。“叙事疗法”是近些年来反响较好的咨询方法,结合该咨询方法分析研究其应用价值,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直面问题,找正确的人和适合的渠道进行问题沟通和解决,得到针对有效的心理干预,是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课题。
一、“叙事疗法”的意义
(一)“叙事疗法”的概念
        “叙事疗法”是近现代以来受到关注度与使用频率最多的疗法,他的盛行与当代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分不开。该疗法的核心主张是将问题与当事人相对分离,通过故事叙述、问题外化和解构重构故事,达到专注解决问题,促进积极的自我认同的目标。该疗法承认环境、互动以及意识的重要性,通常是通过来访者诉说的故事形式来分析问题,将问题外化,由厚到薄等原理指导,将来访者从让他们认为受到压迫的敏感经历以故事的方式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帮助他们挑战让他们受到压抑的生活方式,鼓励人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人变得更加有信心和动力来解决问题改变自我,重塑自己的生活。通过“叙事疗法”让来访者的心理成长变得更加坚强,咨询师与来访者不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而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同时这样的合作关系让咨询师更加了解来访者的过往经历信息,对来访者的性格心理更加了解,有更加系统的整理和反思,使治疗方法更加适合个人,更加具有操作性,问题及解决后效果更加明显[1]。
(二)“叙事疗法”的现实意义
        “叙事疗法”倡导对人的尊重,将问题与人分开。咨询师和来访者是合作关系,也可以成为朋友相互倾诉的关心,谈话的方向即时支持个案在问题和自我之间建立合适的关系[2]。更加直接快捷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对来访者的心理伤害最小,将来访者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让来访者将积极的资源进行整合调动,提高来访者对自身的自我认同感,将自身处于改变的主体地位,强调主观能动性的改变,将生活问题事件的多元性展现出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价值判断,肯定自身的价值存在意义,不断地在寻找自身力量的同时,也改变了现状,重新正视生活,让来访者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这种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治疗中,是更加实际使用的方法,对于大学生的问题的受访者和咨询师通常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身份,学生对于老师的防备心少,老师对学生接触多也更容易理解学生的问题,更利于学生敞开心扉,更快的解决心理问题,让学生更快的从新融入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去[3]。
二、“叙事疗法”的治疗体系过程
(一)来访者问题外化
        “叙事疗法”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将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离开来,将人与和自己身上的标签分离开来,让讨论的双方共同认识到“问题本身才是问题”,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共同专注于解决问题,减少灾难化心理倾向的扩大程度,减少敏感性,将问题指向主动和积极的行为。让来访者的内在本质显露出来,被重新看见和认可,让来访者更以更加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所诉说的故事,要让来访者意识到并不是“我产生了问题”而是“问题缠上了我”,在问题外化的过程中,让来访者将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故事贴上标签,将问题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访者的焦点将发生变化减少了自身对于这个故事事件的对抗和逃避心理,他们将客观的来看待和应对这个问题会产生的影响,增强来访者对问题的把控和控制,常用的将问题外化的方法就是将问题命名,让来访者给这个缠绕已久的东西一个标签,让来访者正视这问题,询问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对你产生困扰”、“他的源头是什么?”等通过一个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导访者进行梳理,增加来访者对这个问题的了解和控制力,建立起来访者外化的思维网络,增加来访者面对和处理这个问题的信心。
(二)听取故事进行解构
        在进行“叙事疗法”的过程中,更多的时间是咨询师进行倾听,尊重来访者的诉说的事件,让来访者感觉到自身被尊重被重视,所说的事件有人耐心倾听,这是让来访者敞开心扉的关键,大部分来访者所说的事件都是让他感到挫败,负面的事件,事件的结局让他感受到了自我挫败感以及习得性无助感,导致对生活失去信心,更多的是对生活消极的自我认同,当这种消极的自我认同压过积极的情绪时,人就会沉沦在生活中。因此就要对事件进行解构,去寻找一个“例外事件”,换句话也就是说,在来访者诉说完故事之后,咨询师对事件进行拆分分析,寻找被来访者忽略或者掩盖的“例外事件”,例如在一个受过校园霸凌暴力伤害的学生,它能够有勇气在接下来的校园生活本身就是的心理的力量,就算是怀着胆怯的心也完成了之前的校园生活。

这样的“例外事件”每个来访者的经历不同“例外事件”也不同,重要的是咨询师要根据不同的人,来寻找不同的拆分点,通过积极值得肯定的事件作为开端,进行鼓励,给来访者一种心理暗示,将好的“例外事件”由厚到薄,在意识层面加深来访者的察觉,形成积极有利应对的潜在自我意识。
(三)创建并巩固新结局
        当进行完积极的心理暗示,来访者有了信心后,应当引导来访者进行新的结果推导,来巩固来访者的进步,使来访者的观念转变更加的深刻透彻,可以在接下来的治疗见面会谈中做一些比较有仪式感的活动,比如原谅自己、放下过去的感悟信、小型的结业典礼邀请亲近的人来进行见证,给来访者再给过去的自己、过去的经历、事件进行道别,开启新的生活来巩固新的结局,将取得的成果记录进行保存,使来访者可以在记录中看到自己点滴改变,增加来访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后期再做一些回访,以朋友沟通交流的形式进行,查看是否还有隐形问题未解决,同时巩固治疗的效果。
三、“叙事疗法”在大学校内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心灵驿站箱
        大学是来自各方面学生的融合,汇集了各种性格学生。有的学生活泼好动,就算是有了心理问题也会积极的寻找老师或者同学进行沟通,而有的学生生性沉静,有了问题很难与别人沟通,不愿意给他人带来麻烦,可是这种心理下,产生了心理问题是十分严重,朋友之间察觉不到,辅导员与学生距离更远,察觉也是更难的事情。因此“心灵驿站箱”就是一种切实可行,不会引人注目的方法,将“心理驿站箱”投放到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中人流量相对较少的地方,这样每个学生可以看到,当有想投递的信件时,可以挑选人流量少的时候进行投递,也不会引起来访者朋友的注意,减少了来访者的心理负担。信件的形式可以采用匿名的形式,给自己一个特定的称谓,让学生更加无所顾忌、敞开心扉的写出自己的心事,诉说自己的故事;设置回信箱是方便学生可以得到学校专业心理老师的回信。这种方法经过实践,表明是最经济实用的方法,在2020年江苏科技大学召开的“大学生成长驿站”的十周年座谈会上,有学生谈到自2010年10月成立十年来,担任“驿站”指导教师的是二十多位德高望重又有一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离退休老教授、老专家们,在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爷爷奶奶对自己孙儿般的关爱之心,推心置腹的与大学生平等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郁闷和苦恼。在每一次的接待中,老教授们都认真地把同学们的困惑和忧愁记录下来,定期开展分析研讨,并积极的与有关部门联系,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据不完全统计,“驿站”先后共接待了11000多人次,为此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被誉为“校园里的心灵氧吧”“新同学的家”;先后获评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创新奖、全国高校关工委十大品牌优秀案例。
(二)心理老师面向单独个体的应用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处理上,专业咨询师应当是学校专业专职开展咨询的心理咨询老师,这些心理咨询师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叙事疗法”的认识和理解也是最深刻。在新生开学的一星期准备时就应当召开全体新生大会,进行一次大会进学校的心理老师的联系电话和办公室住所的公开,方便学生的及时联系。将学生带到心理咨询室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更加放松的诉说自己的故事,如学生面对面沟通进行一对一的“叙事疗法”,在国家下发文件当中,向各高校要求,每个学校必须要有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咨询教师存在的意义是重大。通过现实中各个案例就可以看出,例如在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工作中,有过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说明。某王姓同学是2018级学生,述患有长期失眠症状,常常在夜间3、4点钟才能够勉强入睡。由于失眠问题导致在校期间不能够准时出席早操,经常被批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王同学主动的找心理老师进行沟通,负责的老师发现困扰学生入睡的原因是家庭和自己生活方面的困扰的影响,心理活动多导致的失眠,老师通过“叙事疗法”让学生困扰问题外化,积极的鼓励,让学生走出了困扰。这过程中,正是有了专业负责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老师的工作,才能够让学生顺利地走出心理困扰,顺利地继续完成在大学的学业和生活。
(三)团体性心理健康教育课
        由于大学生活的阶段性和大学生年龄、经历等的同质性特点比较明显,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治疗更方便以定期方式完成,并不能只单单的通过学生自己主动的咨询来发现解决,也应当定期的开展团体性的心理健康课,将活动多元化采用主题班会、班级团建等形式。在进行心理健康的心态的学习中,团结班内同学关系的紧密性,给每名同学之间增多沟通交流的机会。在2020年疫情期间清华大学的心理协会展开了心理辅导会,将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学生的主要心理需求结合,展开了拓展资源活动会,覆盖更多学生群体,经过学生诉说问题,通过班会、专题录像片等团体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快的融入到了大学生活减少了由于环境不适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结束语
         “叙事疗法”是近些年来咨询实践应用中效果反响较好的方法。尤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于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较快确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形成进取的人生态度方面能够有良好的引导效果。推进“叙事疗法”的应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和时效性,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意识,优化大学生心理品质,帮助大学生平稳应对学业、人际和就业等人生发展问题,有力维护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霍靖靖.“叙事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20(24):186-187.
        ?[2]张保华.叙事疗法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0(49):56-57.
        ?[3]那冬雪.叙事心理疗法改善抑郁症康复期大学生情绪状态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1):180-181.
作者简介:
杨苏平(1968.02---),男,汉族,?江苏泰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 哲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