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璐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300000
摘要: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取得较大进步,但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师资素质仍面临诸多困境。全面提高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的三方合力。政府在管理体制机制要有所突破,通过依法治校、强化监督、加大扶持,维护好思政课教师的各项权益。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淡化功利化办学理念,从数量、质量和制度上配齐建强思政课师资队伍,落实好政策要求。教师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职业倦怠,努力提升理论修为、教研水平和道德修养,实现好自我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困境;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提升的困境问题
1、思政课师资建设支持力度不够
首先,法律法规执行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针对民办高校和高校师资权益的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由于坚持“双轨制”差异化管理体制,政府对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权益实现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并不到位,使得有关法律明文规定的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还很难实现。其次,政策保障与经费扶持力度不够。当前政府采取民办、公办的“双轨制”差异化管理体制,高校在政策保障与经费来源等方面政府政策性支持很少。
再次,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工作中,政府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公办、轻民办”的现象。在国家级的骨干教师研修、脱产研学、学历进修、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的机会及其他待遇等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基本上很少有机会获得。上海市级培训采取的公办、民办的“双轨制”培训机制,单独设置了针对高校的研修基地与科研项目等,初衷是为了提升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但是其局限性也比较明显,局限于高校内部研修和学术交流,水平提升相对有限,加剧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卑感与不稳定性。
2、对思政课师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自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同以往相比,公办学校思政课师资队伍都有了很大改善。但过于功利化教育理念,高校对思政课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配齐建强思政课师资队伍落实不到位,思政课师资素质改善不明显,与所肩负的使命要求相比不匹配,提升空间仍然很大。一些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意识不强,更不要说落实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政策了,有时连与专业课老师最基本的同等对待都难以做到;更有甚者,认为思政课可有可无,思政课谁都可以上课,思政课教师谁都可以做,思政课教师的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专职思政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科研培训学术交流机会少、教师工资待遇低、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教师流动频繁等诸多问题,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提升的主要难点就在于高校尤其是营利性高校过于功利化办学理念,高校必须要从国家复兴大业高度考量,提升政治站位,淡化功利化办学理念,唯有如此,才能突破思政课师资素质提升的瓶颈。
3、思政课教师自身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强度不够
近年来,职业倦怠早已成为影响教师个体素质发展的不利因素。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时代,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的思政课教师,明显表现出普遍的职业倦怠。造成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诸如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市场经济追逐利润的影响,“双轨制”造成的公办、民办学校思政课教师在工资福利待遇、社保养老等方面的巨大差距,高校对思政课的不重视等等。
二、提高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的路径策略
1、政府在体制上困境,维护教师权益
一是创新工资保障机制。创建专项财政资金,用于发放适当比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资补贴,以缩小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资差距。二是创新人事激励机制。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相关人事政策,打通公办与民办高校的人才流动渠道。针对思政课教师的担当和使命,在还没有完成高校事业单位改革前,给予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一定的事业编制,并按照公办高校选拔程序和标准,以吸纳优秀人才和稳定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必然能够促进思政课师资素质的稳步提升。三是创新社保缴费机制。高校因为较大的财政压力,社保缴费标准普遍很低,若按照高校现有的缴费标准,教师退休后的生活压力很大。政府若以专项补贴的形式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购买适当的社会保险,对消除思政课教师退休养老的后顾之忧无疑作用明显,也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流动性,从而消除了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最大障碍之一。
2、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好教师主体的自我发展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道德素养。首先,筑牢政治立场,提高理论水平。讲好思政课的底气来自坚定的政治信仰。作为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政治立场坚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强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准研读经典著作,弄懂悟透基本原理,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认真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做到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打好自身的理论修为,提高政治辨别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其次,夯实知识储备,提升业务能力。讲好思政课的基础是渊博的知识储备。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技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不仅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准确掌握,而且要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学术研究动态,还要主动学习相关学科最新知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历史、经济、法律、科技等,以及教学改革创新的有关知识。唯有如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自信从容地上好思政课,进而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
最后,培育家国情怀,提升道德素养。最富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思政课教师人格就是拥有深沉的家国情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始终紧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步伐,把个人职业发展与铸魂育人的国家需求统一起来;始终要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关注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从中汲取养分,培育宽广而深厚的情怀;始终要心中装有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德立身、言传身教,做学生的人格表率。
三、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思政课质量和水平。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高校思政课师资素质的提升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政府层面、高校和教师主体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水平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
[2]黄清云.求索中崛起——上海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历程[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15.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