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爱珍
(浙江省义乌市北苑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应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过程应基于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不同能力,教师设计教学环节、更新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变化。以学生学习素养、学习激情、学习能力的合理塑造,推动学生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保障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中高效探索的知识。基于此,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分析
前言:数学教师为彰显数学教学魅力,融入不同教学模式,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知识理解能力得到提升。课堂教学过程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开展实践活动、融合信息技术三种不同方法,让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数学知识理解能力、探索欲望得到增强。要给予学生的不同需求,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显示学生的主体位置,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灵活化、多元化。以方法的变革提升有效性,以模式的更新促进学生发展,让教学实效性和整体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一、设置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学情境的设置会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为实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营造优秀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主动完成数学学习。教师基于教学要求、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教学情境,也会塑造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1]。
例如:在有关“乘法”知识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完成乘法口诀背诵,出示题目:9+9+9+9+9+9=?,让学生应用加法完成计算,随后应用乘法口诀完成计算,以前后对比的形式,在教学情境中让学生提升对乘法知识的理解。随后,教师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探索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以课堂教学过程融合教学情境的方式,在对比中让学生加强对知识内容的体会,也会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感悟,让教学实效性得到全面提升。
二、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以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变革,让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得到提升。
教师以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体会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结构,让学生全面强化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塑造学生形成正确数学学习思维[2]。
例如:在有关“时、分、秒”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际制作不同的钟表,学生的制作过程会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不同特点。教师让学生应用自己制作的钟表表述不同的时间,可以采用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的形式,学生之间相互提问不同的时间如:整点时间8:00点、7:30点;半点时间6:30、3:30;不同的其他时间,让学生通过合理摆放形式了解时、分、秒的概念,了解时、分、秒的换算关系,以实践活动的召开,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灵活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三、融入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信息技术模式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融合,会让学生全面理解知识,弥补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理解能力较差的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方法,展示不同的图片、视频,有助于塑造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结构,让课堂教学时效性、课堂教学总体质量得到提升[3]。
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周长”知识教学中,教师为让学生理解面积、周长的概念,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各自的特点,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动画形式,展示长方形菜地和正方形菜地,长方形菜地中小老鼠沿菜地跑一圈,即为长方形的周长,同理推出正方形周长概念。在面积计算中,长方形菜地种草坪,草坪大小即为长方形的面积,同理推出正方形面积。在视频动画中让学生理解概念,随后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各自的特点,以此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
结语: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不同方法,让学生强化体验。通过不同角度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意识的提升。保障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取得丰硕成果,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信心。教师在不同方法的尝试中让学生总结数学学习经验,也会为其日后的数学学习创建基础。教师要在教学中彰显不同模式和魅力,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优化学生的体验,能够保障学生在成果的优化中和模式的塑造中取得成效,以此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章全武.改革开放四十年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嬗变研究——基于七份课程文件的内容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20,29(06):69-73.
[2]吴成业.结合故事渗透心育,提高数学教育内涵——在《西游记》故事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尝试[J].教育科学论坛,2020(34):43-46.
[3]李静洁.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如何激发教师能力度及学生执行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