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翔远
山东德州华店镇中心小学,山东德州 25111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进行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创设有效问题情景,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也能有效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引言:数学是小学教学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枯燥且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便于学生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随着课程的更新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注重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小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解决根本问题是最为重要的,根本问题解决了才能进行下一步。为了让小学生往更好的方面发展,教师要围绕每一节课的课程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要在本堂课内容的基础上,标新立异。因此,在创设课堂情境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各个问题的情境,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创设氛围也是尤为重要的,可以创设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氛围,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创设轻松且愉快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放松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除此之外,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时,要联系生活,体现生活的真实性。最后,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注意要创设一个小学生容易理解的情境,切不可为了提升小学生的思维,创设在小学生思维范围以外的内容,这样一来,不仅不能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降低小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1.要生活化的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一来,就会便于小学生理解数学教学内容,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可以把一些生活化的情节加入到创设内容中,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开展有效问题情境,将具有生活化的实际问题分给各小组学生分析以及思考,小组讨论各自的解决方法,教师再进行点评,最后进行完整的讲解。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让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发挥到极致。[1]如说,在小学数学课本中《认识角》这一课程,为了让小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设计的教学情境,出示一系列与交通标志有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转弯指示牌等,这些实物的形状各不相同,可以让小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比较其角的大小。这样一来,就巧妙的将生活中的物品和课堂教学情境结合起来,实现了有效问题情境的生活化。
2.鼓励小学生自主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进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创设,让小学生按照自身的数学水平进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让小学生在有效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的魅力。[2]例如,让学生自行切开圆锥,表面展开圆锥体图是一个扇形,正圆锥的侧面可以展开为平面上的一个扇形。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展开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教学氛围变得更加轻松与融洽。
3.创设趣味性的故事情境。
趣味化内容,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学课堂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它带给大家的是在愉悦中提高自己。很多人都喜欢听故事,故事情境听着就很令人想要体验。将趣味性和故事情境结合起来就很令人向往,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创设一个趣味性的故事情境应该会有一定的教学效果。由于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具有挑战性的,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创设有趣味性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例如,在开始新课程之前,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讲阿基米德定律的故事,让学生进行演绎,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演绎道具,让几位同学分别演绎阿基米德,让小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掌握故事中的原理和数学的奇妙,在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坚持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加出色的进行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提高教学质量,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大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读与写.2019(01)
[2]欧东彬.借助追问——让数学课堂走向深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