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拓展活动,促进精准教学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毛剑梅
[导读] 小学科学课外拓展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本课题的研究聚焦科学拓展活动,对拓展活动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利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课外拓展活动进行指导和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课外拓展探究的开展辅助科学课堂的教学,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满足学生科学实践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毛剑梅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小学教育集团城西校区  浙江  丽水  323000
【摘要】小学科学课外拓展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本课题的研究聚焦科学拓展活动,对拓展活动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利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课外拓展活动进行指导和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课外拓展探究的开展辅助科学课堂的教学,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满足学生科学实践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科学;拓展活动;活动指导;活动评价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08-01

        随着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教材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每课内容都划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拓展环节很好的补充了前面提到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材中,需要通过课外探究活动来辅助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在少数,特别是“生命世界”领域中安排了大量的与动植物有关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栽培、饲养等活动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形成全面地认识。除此之外还有“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领域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通过课外拓展活动来开展,以提供给学生更多亲历探究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拓展活动中体验科学发现、探究、创造的全过程。
        一、学生课外拓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活动的现状
        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一直是科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只有不到7%的学生会真正进行活动,在没进行探究活动的学生中,近40%认为无所谓,35%觉得有些探究活动难以完成,21%因得不到教师的评价而放弃。
        长期以往,拓展环节不但不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最终演变成孩子讨厌科学的导火索。
        2.原因分析
        (1)家长参与度不高
        在不少家长眼中,科学却还是归在“副课”,甚至排在最后。有的家长认为课外拓展活动是“不务正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玩”上面,耽误了其他功课,有的家长认为有些拓展活动,例如观察水的特点,需要对比污水,有些小动物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这些都不太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种种的种种,影响了学生的拓展活动探究的积极性,拓展活动也因此没有开展或半途而废。
        (2)学生课外负担较重
        虽然本次课题研究对象是低段的学生,但是通过对未完成拓展实验学生的交谈中,我们也发现了课后校外语文、数学作业以及各种舞蹈、书法等兴趣班是很多学生没时间进行拓展实验的客观原因。
        (3)教师后续跟进不到位
        有些需要长时间观察的拓展活动,比如一年级的种植植物,对于低段孩子来说,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可能坚持一两天,学生对这个拓展活动的新鲜劲过了,也就没有下文了,而我们很多老师因为各种教学原因,只在课内应付性地布置了这么一个拓展活动,对于孩子的观察情况如何,观察中是否有一些发现,是否遇到什么困难却置若罔闻。在老师的随意对待下,慢慢地,孩子对拓展活动也就越加不受重视,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
        (4)实验材料不易准备
        科学因其特殊性,探究活动离不开各种必要的实验器材。学校可以为孩子们准备好充足的课内实验探究器材,但是科学课程强调孩子的思维开放性,摆脱课堂教学材料的单一性,拓展活动就需要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准备相应的实验材料去进行探究活动,但这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却是相当困难。
        二、课外拓展活动内容分析
        学生的课外拓展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拓展:
        1.时间拓展
        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但很多的探究活动在一节课的时间是不能完成的,还需要课外时间来继续探究。例如《种子的萌发》教材只安排了一个课时,但是种子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活动需要十几天的时间,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引领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才能亲身经历“种子萌发”的整个过程。
        2.空间拓展
        科学课的许多内容是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科学课的很多教学内容都需要学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园到社区、工厂、公园、田野等广阔的空间去,以求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针对这些内容,我们更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几个人一个小组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课外探究活动。
        3.内容和形式拓展
        学生的思路一旦被打开,兴趣被激发,就会有许多问题产生,课堂40分钟时间不可能解决学生心中的所有疑惑,许多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中无法一一进行,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如一年级下册“红糖在水中不见了,而小石子在水中却没有什么变化”,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在水中会消失看不见?哪些物质在水中没有变化呢?这些活动内容对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和培养实验能力都十分重要,课堂中又完成不了,可以让学生回到家里再做。
        三、课外拓展活动的指导
        (一)绘画手工,兴趣促开展
        兴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我们也一直都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挂在嘴边,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尤其的重要。那如何真正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兴趣呢?根据低段学生现阶段的发展特点,我们需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才是真正推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驱动力。
        1.通过绘画激发兴趣
        低段学生对画画的热情高于高段的学生,而且此时学生的词汇量是非常少的,尤其是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以用言语去表达他们在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更别说用科学词汇了,但通过画画的方式,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观察一棵植物》的拓展活动,就是让学生去仔细观察一棵树,我们就可以用图画的方式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一棵树,先整体画出树的外形轮廓,再局部观察茎和叶,并不断修改自己画的树,甚至为树添上颜色。学生观察的树不同,画的也就出现很多的不同之处,交流讨论的内容一下子就出现了,科学兴趣自热而然地就产生了。当然,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明确科学绘画与艺术绘画之间的不同,要更多地关注细节,并把它们画下来。
        2.通过手工制作激发兴趣
        制作一件手工制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协调性以及综合能力,让孩子在动手动脑的同时游戏,起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的目的,让孩子在兴趣中学习、锻炼、培养良好的能力。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观察叶》的拓展活动,是让学生制作“树叶贴画”。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在寻找叶的过程中,又更好地了解了叶的大小、形状、颜色、轮廓、叶脉等等信息,提升了学生的制作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详见附件三】
        (二)家校合力,亲子共成长
        与最亲近的人一起进行拓展实验,发现科学的奥秘,分享科学的神奇,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也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一年级下册,学生在学校学习了“溶解”后,学生已经知道食盐、红糖能溶解在水中,而小石子不能溶解在水中,那么,“油”能溶解在水中吗?“油”能溶解在什么物质中呢?为什么妈妈洗碗的时候要用“洗洁精”呢?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了一个亲子小实验,再将实验的过程拍照组图并附上文字,发给老师,老师将照片彩印后在科学教室的展板上进行展出,孩子们兴趣高涨,实验气氛浓厚,一些开始没有实验的孩子回家也补做了实验。【详见附件八】
        (三)策略驱动,全力保实施
        1.材料策略
        拓展活动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也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关键,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验材料,是实施拓展活动的有利保障,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谁轻谁重》中,希望学生能够形成核心概念,即物体是具有质量的,并通过称量准确地比较物体之间的轻重,这就需要用到天平,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实验室里的天平使用难度太大,教材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组装的“简易天平”,但我们发现这个“简易天平”制作并不简单,学生能否找到一个真正的简易天平呢?此时我们就想到了平时都会使用到的晾衣架,稍加改装,就可以做为天平去比较物体的轻重了。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几乎整个单元都和养蚕活动有关,学生对于养蚕的热情异常高涨,但往往没过多久,很多学生就因为桑叶问题中断了养蚕活动,导致整个单元都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提前为学生种下足量的桑树,保障学生的养蚕活动。
        2.合作策略
        课外的拓展活动也需要师生之间的通力合作,而不是一味地只把活动交给学生任由处置。
        在一年级上册的植物种植活动中,很多学校都开展了这个活动,但因形式主义等各种原因,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最终反响平平。如何让拓展活动更加的具有趣味性,我们尝试了给每位孩子都下发绿豆种子的同时,给每个班的学生再分发一种不同的植物种子,有向日葵、西瓜、洋葱、大蒜、玉米等等种子,这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知识,开拓了视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播种了全部的植物种子,和学生一起种植植物,观察过程,交流心得,收获快乐。【详见附件一】
        (四)学校资源,统筹共利用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现有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拓展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拓展活动效率,进行精准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对于宇宙是充满好奇的,神奇的宇宙充满了大量的未解之谜,等待学生们去探索。我们城西校区投入巨大经费建造的天文台便是了解宇宙最好的资源,我们天天看到的月球,从射电望远镜中看到的真实场景确是如此的坑坑洼洼,天空中的金星竟然还能观察到月牙形,这一幕幕场景是多么的有趣又让人兴奋!有了这些前期的观察铺垫,教师便能更好的开展《观察月相》活动,提升学生的观察兴趣,参与长久观察月相的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多。【详见附件二】
        (五)制作发明,科技促发展
        科学教育从实践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开展科技制作与创新发明活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溶解”的知识后,202班唐羽汐同学不仅在家和父母一起做了更多的关于溶解的实验,还针对爸爸喜欢收藏的葡萄酒进行了真假检测,并形成活动小论文《快速检测葡萄酒》【详见附件五】,此篇科技小论文在丽水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优秀科技创新成果。
        四、评价驱动,收获成效
        评价是拓展探究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反映学生课外拓展活动实施效果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评价也是一种激励学生继续探究的催化剂。
        (一)打破时空限制,在线多元评价
        社交类软件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例如开展全校“亲子种植”活动的时候,对于学生的观察记录,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把植物某一个阶段的变化通过照片的形式发送给教师或发到微信群,学生们会在群里进行自评和互评,此时教师就可以对此表示肯定,并激励其他学生坚持观察,会有更多的发现,家长也会被这种热情带动他们的积极性。若教师发现学生种植过程中有问题,通过私聊的方式和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排除困惑,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指导,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也变得更加高涨。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钉钉群发送微课或其他小视频,或发起实时的在线话题,布置探究任务,进行互动研讨,实现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交流。
        (二)高调展出成果,激发内在动力
        为了让社会、家长、学校以及学生本人对拓展活动的开展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并展示学生通过拓展活动形成的科学素养水平如何,学校也积极开展一系列的展示活动。
        例如1.把学生种植、观察植物的过程照片和记录的小日记通过展板的形式,罗列在学校的星空广场;
        2.把学生在家悉心种植的植物搬到学校,供大家欣赏;
        3.把学生制作的太阳系作品在科技节活动中进行展示,并把优秀作品推送到区、市里参评;
        4.在观察月相活动时,对坚持连续观察月相或有重大发现的月相照片在教室内外进行展出;
        5.积极联系丽水电视台,让学生参加电视台录制,展示拓展活动中的操作方法和发现,让拓展活动上升到更高的高度。
        积极的评价能极大地发挥出学生自身具有的发展潜力和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准提供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2]喻伯军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小学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5年8月
[3]喻伯军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6月
[4]丁邦平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
[5]《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手册》,浙江教育 出版社,2016年10月
[6]王旭明《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发表于《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年1月
[7]胡雍进《谈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发表于《科教导刊》2016年第6期
[8] 叶兆宁《怎样上好一二年级科学课》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协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