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桢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心小学校 637770
【摘 要】由于教师在目标制定时对“数学活动”的特点不清楚导致活动效率低,质量差;“数学活动”缺乏目的性,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教师对目标与“数学活动”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数学活动”的开展缺乏灵活性、开放性等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针对这些问题,以数学学科目标为指引,合理性认知“数学活动”;目标细化落实,针对性设计“数学活动”;目标弹性实施,灵活性开展“数学活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科目标 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在教学中占具重要的地位。“数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数学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科学预设活动目标;“数学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思考性、开放性等。教师要重新认识学科目标和“数学活动”间的关系;科学合理的设置“数学活动”的目标;高效的开展“数学活动”、促进并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学科目标指引,合理性认知“数学活动”
数学学科目标是通过“数学活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会运用数学思维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活动”的基本走向和归宿。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受到数学发展的标志,而“数学活动”就是以学科目标为指引最终实现学生个体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升为目的的主动参与的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面合理认知“数学活动”。
1、在知识层面,掌握数学化处理技能。如:数量、图形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数学书本知识是枯燥的、抽象的,仅用传授教学活动,显单一的、呆板的,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其中,难以理解概念的含义,知识掌握困难。但如果针对数学知识合理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理解概念及掌握相关知识。
2、在方法层面,运用数学化思维思考。如:数量或图形等的基本性质,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观察、预测、探究、验证事物现象,从而认识数量或图形的基本性质,运用语言简明扼要的表达事物现象。学生才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是“数学活动”的核心。仅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缺乏自主性、思考性,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习方法进行合理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积极自主参与、主动观察、思考、探究、发现、交流从而验证事物现象,把握数学的本质。
3、在情感态度层面,感受数学化乐趣。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活动要求亲身“经历、体验、探索”,数学学习从接受学习的角度说更多的是对间接经验的学习,因此在有些知识的学习时,缺乏直接经验,导致学习困难。比如:“量、计量、测量”就要设计以“体验”为目的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累积经验,体验乐趣、理解数学,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二、目标细化落实,针对性设计“数学活动”
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知识、技能是不够的,学生还要学会“经历”“思考”“体验”,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因此基于小学数学学科目标,从“经历”“思考”“体验”上针对性的设计“数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关注过程,强调“经历”
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学思维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并不能一蹴即至,需要通过理解、应用、总结反复的逐步形成,因此,教师就要认真专研教材,关注数学的本质,挖掘教学内容及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把握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大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从中“悟”出数学知识,累积经验,体会数学知识蕴含的数学思想及其作用。
比如:一年级《观察图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猜一猜”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形成概念、寻求异同,获得结论,在师生、生生交流的活动中内化提升自己。
2、关注联系,强调“思考”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仅看书本知识是枯燥的、乏味的,只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现并理清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与生产生活、与相关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找到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和“缔结点”,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时,为什么“路程=速度×时间”呢?通过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分析、理解,明白要求“一共行了多少?”实际是求的“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根据乘法的意义,自主的构建了“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模型,学生并运用此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3、关注经验,强调“体验”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已有经验出发通过亲身参与,感悟,体会学习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学习经验。如《米的认识》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有了对尺子刻度认识和短距离测量的经验,从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是学生体会并理解“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表象,理解1米=100厘米,会米尺度量物体的长度等。从而使学生在大量的“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并解决问题,累积并获得了数学学习的经验和学习的乐趣。。
三、目标弹性实施,灵活性开展“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创新设计、弹性实施,教师应抓住课堂上“横生的枝节”,尊重学生的奇思异想,启发学生心智。比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时,老师大屏出示百数表里1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这一斜行的数,指着这一斜行的数问:“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或者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和老师事先预设的一样,孩子们说“每个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都相同”。老师说:“那请孩子们把这些个位和十位数字都相同的数图上粉色”,孩子们认真的涂着。这时平常特别调皮的那个小朋友突然举手,提出一个问题:“100是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吗?”这是老师事前没有预设到的问题,但确实“100”的个位和十位都相同啊,难道说它的个位十位不相同吗,但“100”又与其余的几个数看上去有区别。这就是这个孩子的新的疑惑,其实也是很多孩子的疑惑,只是有些孩子敢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表达。如果这时教师没看见或装着没看见,不理不睬或冷冷的要求孩子别说话,认真涂色,这个孩子必定失望、困惑,逐渐的学生的个性将被消磨、灵性在老师的打压或不理睬中消失,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学生思维的发展难以得到有利的发展。而老师尊重了孩子,机智的处理了这个问题,让他说说自己的看法,让孩子们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中,思维碰撞中打破了其余学生的常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小学数学的要求更加高远,课程目标更加细化和充实了,数学教学更突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科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6
[2]王红珍.浅谈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新一代.教学方法与经验研讨.2012年10月(总第446期)
[3]重庆市云阳县实验小学.基于活动理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策略探讨.<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
[4]费岭峰.基于过程目标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广西教育.2014年10月
[5]赵然. 日本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小学数学教与学.2019年第 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