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5期   作者:曹春英
[导读] 现代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曹春英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中心小学  浙江 嘉兴 314005
        摘要:现代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通过深度教学来影响其德行的发展,最终让其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本文从深度学习的视角入手,探索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借助德法教学促使小学生知行合一,为其全面综合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度学习以理解为基础,以促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等作为目标,而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就是要让小学生在理解相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基础上,让自身的道德和行为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让其知与行能够合而为一。而从当前实际情况看,部分德法教师的教学活动显然无法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基于此,本次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设计有深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引,只有设计的教学目标有深度,才有可能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引导小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在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时,仅仅以“知道”、“了解”作为教学目标是不够的,还要将“会做”作为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引导小学生从“知”向“行”迈进,进而做到知行合一,真正促进其道德礼仪的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吃饭有讲究》这一课为例,教学目标不仅是要让小学生了解饭前饭后要洗手这一道理,还要让其学会怎样正确洗手;不仅要让其知道餐桌上都有哪些需要遵守的礼仪,还要让其学会正确的餐桌礼仪。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教师也会选择一些更加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增加教学的深度。比如,介绍完相关知识后,让小学生现场练习怎样正确洗手,并且布置课后任务让小学生“教”会家长怎样正确洗手;组织一个家庭就餐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小学生现场展示就餐时应当注意的各种礼仪。
        二、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小学德法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式,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些比较真实的教学情境,观察小学生在该情境中的表现情况,对其给予恰当的引导,让其能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来解决在该情境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对其德行进行引导,并且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分享真快乐》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有关分享的真实情境。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等物品带到课堂上,然后划分几个活动小组,让小学生与组内成员一同分享自己的心爱之物。

在活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小学生不想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有时几个小学生喜欢同一个物品,遇到这些问题后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共同讨论一下解决方法,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然后让小学生尝试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最终让小学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对分享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还能让其学会怎样与他人分享,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三、关注小学生的学习体验
        深度学习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且借助真实而又深刻的体验来帮助其深化对相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借此让其获得相关的道德认知,并将其进一步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最终达到知与行合一的目的。而想要让小学生获得真实而又深刻的体验,组织相关的体验活动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和组织体验活动时,应当尽量然体验活动面向班级内的所有小学生,也就是让所有小学生都能参与到相关体验活动中,这样才能确保整体的教学效果。以《生活离不开他们》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让小学生深刻感受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辛苦。比如,设计一个“一分钟蹲起”活动,让小学生感受消防员训练的辛苦;设计一个“静止站立五分钟”的活动,让小学生感受保安人员的辛苦。当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体验活动,诸如捡拾垃圾、打扫卫生,体验环卫工人的辛苦。这样的体验活动能够让所有的小学生都参与其中,而且还能还能让其获得真实而又深刻的体验,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深度学习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其主动沉浸到学习当中,从而获得深度学习的效果。想要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小学生大胆质疑并且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而问题恰好是激发其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有效方式。此外,合作学习也能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让其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主动将其践行造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深度的教学目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方式来促使小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此基础上让其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而获得相应的道德认知,养成相关的行为习惯,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对其心志行为起到正面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倪红梅,陆玲玲.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J].中国德育,2020(07):20-22.
        [2]桓旭.促进深度学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习任务与目标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2):39-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