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德法融合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5期   作者:高磊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是有关道德与法治关系的探讨和总结,
        高磊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北关小学  255100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是有关道德与法治关系的探讨和总结,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融合教育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导向和情景化教学等教学方式方面入手。教学方式的完善和升级是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道德水平的突破口,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的让学生们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法融合教学策略
        【正文】真正的落实和实施小学道德教育法治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德行,帮助学生培养法治意识是小学道德和法治课程开展的目标和意义,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德法融合。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德法融合存在的问题
        1.1没有认识到道德的情感认同与法律规则约束同等重要的问题
        当前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德法融合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把道德情感认同放在首要位置,并且忽视了法律规则约束的现象。一方面道德的情感认同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有了道德认识的时候,往往需要道德的情感认同来推动道德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法律规则对人们的约束是强制性的。这样的认知让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片面的认为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感认同是更加重要的,没有全面的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是同等重要的。比如有些教师在教授学生们认识损坏公共物品是不正确的做法时,只是让学生们认识到了公共物品的损坏会对学生自身造成影响,没有让学生们真正的认识到损害公共物品是伤害了大家的利益,也没有让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到故意破坏公共物品不仅要受到人们的道德谴责,当情节非常严重的时候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1.2道德隐性涵养被忽视的问题
        法律是对人们外在行为的约束,没有办法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感情。道德是人们内心的一杆标尺,人们的情感活动往往会受到自身道德的影响。有些学生会在公共场所和群体之中严格的按照规则要求去做,但是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反正没人看到的心理而犯下错误。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重点还要培养学生们的知止慎独意识,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仍能够做到遵守规则,是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体现。所以当前一些教师对道德隐性涵养的忽视,会严重的阻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法融合的效率。
        1.3法治思维实践被忽视问题
        有些教师在教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候,没有认识到法治思维实践的重要性。有些教师在进行日常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候,只是单纯的重点关注学生道德是非判断能力,没有把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判断作为教学重点,忽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上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教师在进行日常授课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的是非判断, 就没有办法有效地达成道德教育这一教学目标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把带领学生进行自主的对规则和传统民俗进行思考作为教学重点。
        1.4道德精神被忽视的问题
        有些教师在进行日常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授课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向学生们讲述相关的法律法规,单纯的告诉学生们什么样的行为是违法的,但是却忽视了问题背后所存在的不道德行为的深层原因,以及在生活实践中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法治意识不仅是对学生们讲解法律和法规,还要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到在法律法规里蕴含的道德精神。


        1.5小学道德与法治德法融合存在问题原因探讨
        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不够,教师对于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没有一个充足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不贴合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进行相关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们实际的学习情况,没有把学生作为自己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的主体。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德法融合教学策略探讨
        2.1明确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法融合是必要的,道德与法治的融合可以促进课程目标和价值的发挥。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个教学目标的累积来完成,制定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真正的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真正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才能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要认识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相互联系的,制定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认真的参考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和大纲要求。其次,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也是教师需要提前分析的一项内容,教学目标的确立不可以忽视学生们的实际认知水平。
        2.2精准的教学导向有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德法融合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需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进行相关道德与法治的讲解。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学校生活,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主要以适应新生活为主,到了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逐渐深入以培养学生公共意识等内容作为重点。一年级到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可以看出,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先认识了自己这个独立的个体,再逐步带领学生认识到群体。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这一课程的学习里,教师先是让学生们在自己所能看到的地方去寻找纸朋友,让学生们认识到在生活里随处可见纸,让学生认识到纸朋友在日常生活里对我们的帮助我们很大,并激发学生想要了解纸的热情。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去了解纸朋友的一生,从纸的出生再到纸生命的终结。在这个过程里要让学生认识到制作一张纸要经过多少到工序,要让学生认识到纸张生产过程的不容易,从而建立起珍惜纸朋友的意识。教师也可以从生活中来举例子,让学生们知道如何保护和珍惜纸张。教师要让学生们知道纸可以回收利用的,呼吁同学们把自己用完的本子或者看完的旧报纸收集起来送到回收站,让纸朋友可以再一次的拥有生命。
        2.3使用情境化的教学内容
        使用情境化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很好的把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合到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在日常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里想要用好情景化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具备较高道德与法治素养,还需要教师拥有一双发现生活中道德与法治素材的眼睛。情境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里的有效运用,体现在情境化内容是否贴合学生实际生活,情境化素材是否蕴含道德和法治精神这两大方面。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去采访学校里工作的叔叔和阿姨。当学生们在听到打扫卫生的阿姨每天打扫、清洗学校厕所的时候,还有听到食堂工作的阿姨要每天四点半起床做早饭的时候,都受到了很深的感触。当学生们自己真正的看到了听到了,才真正的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经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都表示自己以后都会把垃圾丢到垃圾桶让打扫的阿姨可以轻松一点,还纷纷表示以后会吃完每一份饭,不浪费粮食,不浪费工作人员的辛苦。
        【结束语】小学阶段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阶段孩子们会初步形成自己的思想价值,这一阶段也是为孩子们今后人生打下基础的阶段。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德法融合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理性的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赖苏银.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德法融合的教学策略[C]. 全国科研理论学术研究成果汇编:社会科学(六).2020
        [2]吴云.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研究[D]. 赣南师范大学: 赣南师范大学,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