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旧城区历史建筑周边公共空间使用情况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5期   作者:汪海静
[导读] 本文选取了六处广州旧城区历史建筑周边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
        汪海静
        广东华农大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510640
        摘要
        本文选取了六处广州旧城区历史建筑周边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人群组成、使用时间段、活动内容及规模、逗留时间及使用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使用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 旧城区 公共空间 使用后评价  
        
        在用地紧张、建筑密度大、人口密度高的广州旧城区,公共空间是尤为珍贵的。而历史建筑周边的公共空间,更是具有重要作用,其不仅能提高历史建筑的各种价值,也肩负着增加公共空间的功能,还影响到城市文化形象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的概况
        本文从广州旧城区的范围内选取了6个较为著名的历史建筑周边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如下:
        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建筑范围15000 m2,周边公共空间面积34800m2。
        圣心教堂广场。建筑范围2200m2,周边公共空间面积2100m2。
        光孝寺绿化广场。建筑范围38000m2,周边公共空间面积2800m2。
        忠佑广场。建筑范围500m2,周边公共空间面积3500m2。
        五仙观前绿化广场。建筑范围11000m2,周边公共空间面3500m2。
        大元帅府广场。建筑范围8000m2,周边公共空间面积13000m2。
        二、使用人群组成
        陈家祠周边用地性质主要为居住用地,意味着有大量的居民能在一段舒适的步行时间内到达,会增加广场的使用率。其次为公共设施用地,多数为商铺与商务办公室。根据调查的数据也可以反映这一情况,周边居民占了使用人群组成的一半以上,数量最多,其次为游客,再次为周边工作者。
        圣心教堂周边用地性质主要为商业用地及居住用地,而一德路是以小店铺售卖海鲜干货闻名,其商业行为会产生大量的购买及运输货物的人流,所以周边工作者占了使用人群的三分之一左右,其次为周边居民。再次为参观和宗教活动的使用者,特别是礼拜日,会有针对不同人群的专场祈祷会。
        光孝寺广场周边用地性质主要为居住用地、其次为商业用地。主要为参观和参加宗教活动的使用者,占了一半以上。其次为周边居民,占了33%。周边工作者、路过以及其他的比例都在10%一下。
        忠佑广场周边用地性质主要有商业用地、居住用地。所以,周边居民的使用者最多,占了67%。其次为周边工作者,占了16%,主要为上下班时间产生的穿行或下班时间的休息。再次为参观和进行宗教活动的使用者,占了14%。路过和其它分别为2%和1%。
        五仙观前绿化广场周边用地性质主要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使用者主要为周边居民,为83%,占了绝大部分。其次为参观及进行宗教活动的使用者,占了13%。周边工作者、路过及其他分别占了1%至2%。
        大元帅府广场周边用地性质主要为居住用地。周边居民的使用者占了一半以上,为66%,。其次为周边工作者,占了17%,主要为穿行或休息。游客的比例占了14%,团体参观与散客均有。路过及其他分别占了2%至1%。


        在6个调研对象中,使用者组成比例中最多的为周边居民,除了圣心教堂广场与光孝寺绿化广场使用者中周边居民所占比例位于30%-40%的区间外,其余均达到了50%以上,60%-70%的有两个,最高的为83%,与其他使用者所占的比例拉开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6个调研对象均位于人口密度较大的旧城区、周边环境多为居住用地,大量的街巷都可通向调研对象,周边居民能快捷的到达,更增加了周边居民的使用率。
        另外,参观者比例也不容忽略,最为突出的是前往历史建筑内进行宗教活动的使用者。前往光孝寺的参观者甚至超过了使用广场的周边居民。不仅因其为华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禅寺之一,其较高的可达性也有一定影响。
        三、使用时间段、使用频率及逗留时间
        6个调研对象中,上午和下午的使用者稍为集中,但根据调研对象不同会有差异。中午的使用者较少,与其它3个时间段的差距较大,所以不纳入分析范围。在6个调研对象中,上午使用者在35%至45%区间中占了5个,下午使用者在该区间中占了5个,晚上使用者则占了3个。另外,调研对象中,进行宗教活动的使用者大多在上午来参加在历史建筑内举行的宗教活动,这几处上午的使用者基本保持在35%以上。
        下午的使用者大部分集中在30%-35%的区间中,另有2处为45%和39%,为圣心教堂广场和五仙观前绿化广场,分别是因为搬运货物的工作者较多,以及亲子活动的使用者较多。
        以下3处晚上的使用者较多: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40%)、忠佑广场(38%)、大元帅府广场(33%),因为这3处均有设置照明设施并能为晚上的使用者提供足够的照明,所以晚上的使用者不会与日间的相差太多。
        四、活动类型及规模
        在6个调研对象中,必要性活动发生最多(占了三种活动类型中50%左右)的有4个,分别为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47%)、圣心教堂广场(81%)、忠佑广场(56%)、大元帅府广场(62%)。而光孝寺绿化广场、五仙观前绿化广场中必要性活动则较少。必要性活动中占比例最多的为穿行,其发生频率是由广场出入口分布情况决定的,当出入口在东南西北其中三个方向有设置时,穿行的活动便会较多发生,大量的穿行者就会和活动者产生冲突。那么,便需要设置不同的分区以避免冲突。穿行者需要足够宽度的区域进行通行,活动者则需要完整的区域活动。但是在4个必要性活动发生最多的调研对象中,穿行者的需要均在不同程度上没有得到解决。
        五、结论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夏天闷热,所以树下乘凉成为了市民的习惯之一。现在,承担这一功能的便是公共空间。研究对象的6个公共空间更是在大量居住区集中的区域,周边居民便占据了使用者中较大的比例。这些居民有以下两大特征:一为中老年人。因为中老年人多数已经退休,日常有很多空余的时间可以到公共空间活动。另外,部分行动不便依靠轮椅出行的老年人,也会到就近的公共空间活动。二为亲子活动的使用者。使用者所携带的孩子多数为幼儿及儿童,因为幼儿和儿童需要全天看护,所以该类使用者也是有很多空余时间。大部分幼儿也是依靠婴儿手推车出行。
        使用者的活动时间集中在日间,部分使用者有明确的使用时间段。最集中体现的中老年人的集体运动,在晚上会集中发生,如广场舞。其次,亲子活动及少儿活动多发生在下午至傍晚,幼儿园、小学也在该时间段放学,也增加了儿童、少儿的活动。再次,少儿滑轮运动多发生在傍晚。还存在多种活动可以同时并存、部分活动有默认的活动区域及活动时间顺序的特点。所以,旧城区历史建筑周边的公共空间的设计、管理,应该更多地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要,营造更适合使用的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何小欣. 旧城公共空间的碎片重组初探[J]. 华中建筑, 2011,(11):86-89.
        [2]李季. 基于人性化要素的城市广场尺度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12.
        [3]廖源. 杭州市中山南路历史街区综合保护及其使用后评价研究[D]. 浙江大学, 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