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8月下   作者:孙德华 庄广杰
[导读]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卫生和健康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室内空气质量,是一个民众关注度很高的话题。本文分析目前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室内空气检测质量的措施。

浙江科鉴检测校准有限公司 孙德华 庄广杰  310030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卫生和健康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室内空气质量,是一个民众关注度很高的话题。本文分析目前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室内空气检测质量的措施。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为了确保室内环境,国家对相关标准及检测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室内环境质量的监察力度,检测指标更加严格,但同时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室内有害物质越来越复杂。在此背景下,我国当前一般的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已经不能满足高安全、高准确的要求,需要对其进一步的改进。本文结合我国室内环境检测现状,对室内环境检测样本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做具体分析。
        1.室内空气检测的重要性
        为解决室内空气污染这一现象,国内的有关部门意识到了必须重视室内空气检测技术的应用,并在各种规章制度与检测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检测系统。在检测平台支持下整理与汇总各种数据,使用专业仪器设施研究与分析这些样品的数据情况,发现污染条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空气质检系统的支持下,能够极大的提升室内空气管理、检测能力。在使用空气质检系统的早期阶段,因为国内技术水平不够成熟,所以无法获得良好的检测质量与检测结果,难以精准化处理各种数据。不过在科技的推动下,如今我国已经可以自动化检测室内空气质量,极大的提高了室内空气检测有效性、全面性,完成了室内空气问题的有效控制。
        2.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2.1关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选择
        目前,国家涉及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与评价标准的有两个,即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0年8月18日联合发布的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国家卫生部、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2年11月19日联合发布的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这两个文件都对室内空气质量和检测方法进行了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混淆。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是针对民用建筑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交付验收时室内空气必须达到的质量标准,该规范规定了室内空气中氡、甲醛、苯、氨及TVOC等共5项室内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指标要求及检测方法标准,该标准具有强制性。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适用于居民住宅和办公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要求,该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中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等18项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及检验方法。因此,在日常居民居宅及办公场所的室内空气检测中应执行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2.2关于检测因子的确定
        在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过程中,如何确定检测因子是检测工作开展的首要工作。在日常检测工作中一般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将标准中的全部因子都进行检测,要结合检测单位检测能力和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对人体危害大并容易超标的1个或几个因子进行检测。笔者通过对国家标准中环境因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和易超标程度分析后认为:甲醛是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中的必测因子,其后依次为苯系物、氨、TVOC、氡等。当然检测项目越多越能全面反映被测室内空气的真实情况,但应根据检测单位检测能力和客户需求情况而定。



        2.3关于检测点位的选定
        正确选定检测点位是保证检测结果具有代表性的前提,应根据被测场所的面积和功能划分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代表性的检测点位。一般原则是选择单位面积中建筑装修材料最大的区域即可能是污染物释放浓度高的区域重点检测,尽可能发现并判定出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和区域。在实际检测中应避免检测点位过多,尽量用最少的检测点位获得有代表性的检测数据。在具体布点检测中应选择离开墙壁0.5米以外,避开通风道口,采样高度与呼吸带高度一致的有代表性点位布点检测。
        3.室内空气检测的有效性措拖
        3.1建立综合控制平台
        为保障我国室内空气检测有效性与质量,就需要出台与我国实际情况、实际条件相匹配的质量管理办法。首先要建立数据检测、数据控制平台。做好检测数据的统一存储、统一分析与统一收集工作。该过程需要明确控制目标,打造全面化、多元化控制标准。检验空气质量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有序划分这些因素。建立综合控制标准与评价指标,差异化分析污染浓度、污染问题。用百分比对比的方式直观的确定污染源与污染程度,进而保障污染治理有效性与针对性。
        3.2加强检测过程控制
        检测空气的过程中必须做好过程控制工作,也就是严格控制实际操作、监测设备、监测站。首先要全面提升质检活动准确性,把握好每一个监测站的密度与距离,确保数据足够全面。其次要做好监测站各种仪器设备的校准与质检工作,确保在使用中这些设备的运行性能能够体现应有价值,减少数据误差问题。最后要严格规范与约束工作人员操作过程、操作行为。密切关注数据变化、数据趋势。在发现室内空气污染的时候第一时间上报与处理。
        3.3重视空气采样与环节分析
        检测室内空气的过程中,室内空气样品的分析与采集是保障检测效果、检测水平最关键的步骤。首先是做好采样工作,要严格控制好采样的范围。必要设置与实际条件相匹配的采样点、采样密度,确保样品能够体现全面性与差异性。此外也要保障采样连续性,在24小时不间断的运作中,保障检测采样质量。在分析样本的过程中需要用人工检测与自动化检测结合检测的方式。应用自动化检测设备初步测定与提取样品分子,应用人工检测计算颗粒物的含量,得到准确数据。此外还要应用自动化平台对检测数据进行存储与备份。通过分析今后趋势,判定与制定更为合适的防治空气污染措施。
        3.4室内空气监测时的质量控制
        在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中,有些检测单位不注重检测的质量控制要求,随便拿一台仪器进行采样检测,检测仪器在检测前、后既未经过检定/校准也不进行核查,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不能保证,失去了检测的意义。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过程中必须进行以下5项质量保证措施:一是做好采样仪器的气密性检查,采样管路保证不得漏气。二是采样器的流量需恒定,采样前、后须使用一级皂膜流量计进行校准,保证流量计的误差在5%以内。三是进行空白试验,空白试验且必须符合要求。四是检测仪器必须定期进行计量检定/校准,每次使用前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核查。五是在检测时必须记录室内温度和大气压,检测结果以标态浓度报出。六是进行平行监测时,其相对偏差不得大于20%。通过以上质量保证措施才能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4结束论
        由于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涉及面广,人群关注度高,所以检测单位应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开展该项工作,从检测标准的选用、检测方法的确定、检测点位的选取、检测条件的控制等方面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为居民的健康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张盛华.室内空气监测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J].环境技术,2005(1):13~15.
[3]刘景楠.环境空气检测质量控制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08):192-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