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思考

发表时间:2021/2/25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2期   作者:郑峣
[导读] :基于现阶段社会城市发展现状,文章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进行研究
        郑峣
        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基于现阶段社会城市发展现状,文章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进行研究,以此有效增强城市规划工作的效果,努力创造良好、宜居、健康、活力的人居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生态体系,实现有限资源的永续使用和集约化发展,更好地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城市规划工作;生态城市建设;策略
1城市规划设计现状
        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从宏观来讲,是为实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秩序协调稳定进行所做的大方向宏观调控,通过宏观层面的控制与建设,达到改善城市内部原有的面貌,全面提高城市空间使用效率,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生活状况,以此来实现整个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生态和人居之间的协调同步发展。从微观角度讲,城市规划设计通过市区规划设计、城区规划设计、街道社区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层层推进,协调人居社会经济、环境建设、资源配置、交通网络等各个方面,达到整个城市的良好运作与协调建设。
        基于宏观及微观的建设内容,城市规划工作涉及复杂的工作内容,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也将计算机辅助应用于其中,诸如5G、人工智能、大数据、参数化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应用,将城市规划工作的内容,以生动的图形和具体的方法论进行展现,以此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当前我们急需一种建立在生态原理之上的新型发展模式,加强社会资源保护和利用,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政策,有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的提升工作,最终实现城市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转型。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概念及原则
2.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概念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指根据人与自然之间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通过社会城市自然资源的有效及高效利用建立起来的新型城市发展形态,在这种新型城市形态下,社会自然、经济、文化各方面因素达到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最终形态。狭义地讲,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对城市上至整体规划、土地规划,下至详细规划等具体操作进行规划设计,以此建立健康、生机、活力、有机的人类聚居场所。
2.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2.2.1生态性原则
        在生态城市规划工作中,应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及良好建设作为后续工作的出发点,尽可能保护、保存现有的生态资源、自然、生物资源的完整度和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动植物生存提供最大生息空间,营造良好健康的生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最小程度地干扰生物栖息地。确保生物栖息地内外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以提高景观连接度,为物种迁移提供通道及避难场所,同时确保环境透水性,实现生境斑块之间能量与物质的有机循环;保护环境完整性,保护水环境和陆环境,避免资源环境过度分割、环境的退化。同时,为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还应加强广大市民的生态保护观念,树立更加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为良好、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意识形态保障。
2.2.2经济性原则
        在生态城市规划工作中,务必注重各类生态环境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工作,保持各种自然资源的平衡与稳定,协调好环境资源保护与解决建设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在居民生产、生活、工作中,有效落实节能环保生态文明理念,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最终实现耗能产业向低碳绿色产业的转变。
2.2.3协调建设原则
        在生态城市规划工作中,需进行环境的美观性和人居舒适度之间的协调、现代城市工业文明与传统生态文明之间的协调、城市内部的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

通过各个层级、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整体健康、有序、良好发展的目标,构建更加完善的城市生态规划发展体系,推动整体社会发展环境不断沿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平稳进行。
3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生态城市规划工作策略
3.1生态社会建设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及模式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城市居民享有良好的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资源,反观广大乡村地区不富裕居民难以享受良好的社会福利。因此,城市规划者应监测评估社会资源分配状况、社会人口分布情况、环境整体质量状况,通过合理评估及有效再分配,争取为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群体提供平等的资源利用机会、寻求平等获取健康居住环境的权利。
3.2生态经济建设
        重视生态型城市的经济效益,基于“城市扩张”和“经济绿色增长”的角度,从传统的单一经济发展目标转化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耗能产业向低碳绿色产业的转变,最终实现后疫情时代城市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转型。
3.3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是实现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战略,加强社会资源保护和利用,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政策,有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的提升工作,在城市化高速发展引发一系列城市环境综合症的今天,无论是对建设生态型城市,完善城市整体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设计手段,让“生态”、“紧凑”与“绿色”三者有机融合。“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广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有力地保护自然资源,为城市生态安全提供绿色屏障。
3.4生态战略管理建设
        城市管理的成功与否在于不同学科、不同单位领域与工作规模的分工合作,城市规划工作涉及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人文因素,因为全面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跨越城市城区、转到更加广阔的乡村地区,需要地方的跨界合作来实现其目标。因此,政府的政策决策人员应转换传统的部门“各扫门前雪”的传统建设观念,实现各部门的良好分工合作,最终实现整个区域范围内环境资源的有机融合,正确发挥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中的政府所应发挥的正确作用。
        4结语
        在资源日趋紧缺的今天,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无疑十分必要,城市规划建设中有效的生态城市建设迫在眉睫,因此应落实到具体城市规划实践设计操作中,真正做到为公共健康领域发挥作用。合理的城市规划和放缓城市扩张,建设更多、更好的公共场所,改善城市规划框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生态体系,实现有限资源的永续使用和集约化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完善城乡良性循环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
        [1]黄齐名.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健康生态城市规划探索[J].城市建筑,2020,17(24):32-33.
        [2]张志远.当前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要点探究[J].居舍,2020(18):97-98.
        [3]刘钊,汪芳.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估[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15.
        [4]崔倩.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J].艺术品鉴,2019(27):284-2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