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2/25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2期   作者:陈舒
[导读]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极为明显
        陈舒
        菏泽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省菏泽市   274000
        摘要: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极为明显,不仅表现在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方面,而且体现在建筑风格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建筑逐渐取代了传统建筑,但是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以现代建筑设计为基础,融合传统的建筑风格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的现代建筑,因具有独特的魅力而风靡一时。现代化城市建筑具有“千篇一律”的特征,逐渐丢失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灵魂”,这对民族文化宣扬极为不利。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应用
        1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内涵
        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地域文化,是通过建筑对地域文化的呈现与表达。即是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通过建筑将地域文化特色呈现出来,赋予建筑独特的地域精神面貌。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一方面能够赋予建筑更高层次的精神功能,提高建筑整体品质。与地域文化融合的建筑,不再是单纯具有使用功能的建筑物,而是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地域文化借助现代建筑的呈现,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发展与创新,对于丰富地域文化体系,完善地域文明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现代建筑设计师要求能够将地域文化合理应用至建筑设计中,充分展现当地建筑风格,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体系。
        2地域性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原则
        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为例,来说明一下地域性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几个原则。
        2.1传承与保护
        建筑设计首先应尊重地域性文化,对地域性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体现当地的地域特点与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当地的风格和谐而统一。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充分结合苏州的传统建筑风格,采用传统的黑色、白色、灰色的建筑色彩,使得苏州博物馆虽为新建筑,但在苏州拙政园保护区内,与旁边的太平王国忠王府遗址、拙政园等建筑融合得非常自然。
        2.2取精去糟
        地域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进行建筑设计时需结合先进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传统中合理的地方,改善不足之处,使建筑更好地展现地域性文化。苏州博物馆的屋顶设计传承了苏州当地传统的坡顶形式—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但贝聿铭先生做了新的尝试,将其演变为一种现代的几何造型,使得建筑风格在传承的基础上与现代风格更为融合。此外,苏州传统屋顶多铺设传统工艺制作的小青瓦,透水性强却容易破碎,为了能够延迟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生命且更贴近于现代风格,选用中国黑花岗岩进行替代,而且这种材料在雨天被淋湿时是黑色的,晴天干燥时则呈现深灰色,色彩变化更为丰富。
        2.3因地制宜
        很多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偏重于本人的风格表达和先进设计理念的应用,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大多会脱离当地的地域性文化,与周围环境融合度较差,因此因地制宜是十分必要的,建筑师应该对当地的地域性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当地的环境特色与风土人情,在充分考虑实用性与功能性的基础上,表现当地的地域性文化。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时候,对现场的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巧妙的运用了传统的古典园林构景手段—借景,在苏州博物馆有名的片石假山墙后,“借”到了拙政园内繁茂葱郁的古树,古树的映衬消除掉白墙灰石在色彩上的单调,片石假山更为灵动自然,苏州博物馆整体建筑也与周边环境更为和谐统一。


        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方式
        3.1提炼文化符号
        传统符号在地域性建筑形象打造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同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形成的艺术效果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设计师主要提炼传统绘画、雕刻以及陶艺等艺术形式中的图案、纹饰和符号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如屋顶、房檐、山墙、梁柱以及门窗等结构。江南园林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较强,其小巧精致,且在高度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尽量保留了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苏州园林中的窗也被誉为景观之眼,不同风格、造型和结构的取景窗既是内外环境相连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将一切美景尽收眼底的工具,给人流连忘返的感受。苏州博物馆和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设计师在设计中使用了江南园林的形式,采用粉墙瓦黛的形式以及多个园林中的取景窗元素。将其应用到新型建筑当中,能够借助不同规格的取景窗生动展现馆外的景色。馆中所陈列的文物和馆外的景色相互衬托,使游人在欣赏展品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江南文人园林的独特风韵。
        3.2秉承因地制宜基本原则,合理运用地域材料
        建筑设计师往往会根据地域文化特色进行设计,同时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基本需求。在建筑设计中,要高效且合理地应用当地现有的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例如,客家民居中的围龙屋,充分彰显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云南地区傣族的竹楼,不仅与地域文化相契合,也利用区域特有的自然资源,使民居环境适宜当地的气候环境。此外,建筑设计师还应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进行设计。例如在地热资源丰富的区域,利用火山石堆砌建筑,既可以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又可以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3.3建筑语言文化的隐喻性表达
        建筑设计的过程,也就是诠释设计语言,表达设计情怀的过程。建筑设计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仿造复制,而是在传承和保护地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材料、质感与装饰色彩等途径,真切表达建筑语言的文化隐喻。例如,走进苏州博物馆,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整体感。尽管博物馆属于现代化建筑,但其中仍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得整体建筑与江南水乡的文化气韵水乳交融。总之,建筑设计中语言文化的隐喻表达,对缅怀古文化,赞扬新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3.4地域文化表征与精神的体现
        地域文化彰显了地域的文化特色,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转变,而是从功能到内涵各个层面的转变。由此,增强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筑设计对地域文化的迎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明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例如,在民居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地域文化对材料、图案纹样和符号的选用均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因此,无论是文化传承性,还是文化创新性,现代建筑设计都或多或少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赋予现代建筑设计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在地域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建筑外在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完善化。在这种传统地域文化与当代建筑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对于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具有实际意义。
        结束语:综上所述,地域性现代建筑设计在今后建筑行业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优化和改进现代化建筑设计理论的主要途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突破口。以地域性历史文化演变过程为基础,结合地域风土人情、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优化或改进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与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形成独具风格的地域性现代建筑,能够更好地体现该区域的历史文化演变过程。
        参考文献:
        [1]周涛,段智浩,黎长发.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8):74.
        [2]董晓英.地域文化风情在建筑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蔡源乡民间戏曲旅游风情小镇建设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3):180.
        [3]张一宏.传统文化元素、地域文化特色在建筑设计与规划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6):85-86.
        [4]赵中华.地域文化对于城市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22):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