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兆芳
无锡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省 无锡市)214000。
【摘要】目的:探讨全面护理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2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按抽签的方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全面护理。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患者心理状况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理状况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护理中实施全面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全面护理;不稳定性心绞痛;心理状况
心绞痛分两大类,一类是稳定的,一类是不稳定的;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疼痛更强,持续时间更长,较低的活动量就可诱发,休息时也可自发出现[1]。除了上述生理上的危害外,患者心理、行为上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导致患者广泛存在心理障碍,不利于治疗。故本研究主要探讨全面护理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入选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2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按抽签的方式,均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男56例,女44例,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45岁,平均年龄在(63.5±1.1)岁;平均病程在(1.73±0.4)个月。观察组男52例,女48例;最大年龄为87岁,最小年龄为43岁,平均年龄在(65.2±1.2)岁;平均病程在(1.68±0.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常规基础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药物指导、嘱患者适当运动等。观察组则在上述护理措施中予以全面护理,具体包括:①定期培训相关护理人员的关怀意识及服务意识,加强沟通技巧的训练,增强交流能力。②护理人员需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尊重、保护好患者的个人隐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按照患者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选择视频、图片、健康手册等方式进行宣教,期间需始终保持亲切、和蔼的服务态度。若患者有疑问还应耐心解答问题,增强双方的信任感,并改善患者负性的情绪状态。③告知患者病情状况,并嘱患者按医嘱用药的重要性,以及用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以此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方法的认知能力。尽可能满足患者合理的需求,以此提高患者的临床依从性。④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积极、舒适的氛围,嘱患者及家属定期对环境进行清扫、消毒、开窗通风,从而提高其舒适度,减少陌生感。引导患者放松身心,这样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并能改善患者的情绪,减轻病痛的影响。⑤在制定饮食方案时,应让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结合患者的喜好和家庭经济能力,保证营养的供应。
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制定适宜的运动训练计划,在患者运动时应安排人员在旁监护,以免发生摔倒,造成严重后果的发生。⑥建议家属参与到护理活动中,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鼓励、照料,以此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运动训练,并在家属的监督下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和习惯,以此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⑦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一旦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病情加重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采用HAMA、HAMD焦虑、抑郁评估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抑郁焦虑程度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对本研究中所得的计量资料(t)进行对比,用表示,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1.83±0.17)次/周、持续时间(5.37±1.63)min;对照组心绞痛发作频率(2.37±0.63次/周)、持续时间(6.54±1.46)min。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75、5.347;P=0.001、0.001<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后HAMA、HAMD评分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HAMA评分(15.21±3.60)、HAMD评分(6.23±2.11);对照组HAMA评分(19.96±2.71)、HAMD评分(11.95±2.33)。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58、12.942;P=0.001、0.001<0.05)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2]。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由于此病症治疗周期过长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
本研究将全面护理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中,发现通过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出院嘱咐等方面实施护理措施,对患者改善负性情绪,改善病情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全面护理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护理中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同时还能缓解负性情绪,减轻应激反应。
【参考文献】
[1]兴东梅. 全面护理干预对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作用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9, 14(9):164-165.
[2]彭晓亚. 全面护理干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 2018, 27(16):3058-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