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期   作者:杨栩
[导读]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与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
        杨栩
        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与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从我院随机选择122名脑卒中患者作为实验人员,分为A组(实验组)与B组(常规组),两组均为61人,对A组应用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对B组应用常规康复训练,对比两组康复效果。结果:实验结果得出,A组在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BBS、FMA、NIHSS评分结果上均更高一些,患者康复情况更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对脑卒中患者使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身体运动与平衡功能,降低患者痛苦程度,提升患者生活品质,对患者具有较大帮助作用,应当推行实施。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康复机器人训练;运动功能;平衡功能
        
        脑卒中作为一种重症疾病,发病时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导致患者发生运动障碍,造成身体平衡失调,使其无法正常进行自主生活,大大降低生活品质。近年来随着该病的发病人数逐步增多,人们对此也引起了较大重视,对治疗手段与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医护人员在此方面做到有效治疗,取得满意治疗效果。因此需根据患者病症情况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此改善患者运动、平衡功能,增强生活自主能力[1]。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方式具有安全性高,专业性强等优点,可有效帮助患者功能改善,提升患者生活品质。现本文就对脑卒中患者使用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模式得出的效果做以分析讨论,详细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选择122名脑卒中患者作为实验人员,分为A组(实验组)与B组(常规组),两组均为61人,其中A组男31人,女30人,年龄在33-81之间,平均(57±13.2)岁,病程时间为15-91天;B组男30人,女31人,年龄在34-78之间,平均(56±13.4)岁,病程时间为16-92天。对两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做实验对比。
        1.2方法
        对常规组使用常规训练方式,分别为运动、作业、物理、针灸等方面的治疗训练,将神经发育治疗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多感觉刺激疗法、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疗法等作为主要治疗法。并对患者进行关节、踝背屈功能、平衡、步态、髋关节、膝关节等各方面训练,每日训练1次,时间30分钟,每周训练5天,共训练8周[2]。
        对实验组使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方式,不仅患者进行常规训练,还应为患者实行康复机器人训练,首先为患者测量双腿长度,按照腿长对外骨骼架固定装置及绑带尺寸进行调节,让患者下肢部位与外骨骼架固定在一起,打开开关,并提醒患者将下肢处于放松状态,跟着外骨骼架摆动下肢,预热1分钟;(2)在开始操作前,依照每个患者病症情况选择合适站立位置、训练模式、双腿训练范围,将步频调至为每分钟20-30步,每30分钟治疗1次,每日训练1次,1周5次,共进行8周[3]。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训练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平衡功能)BBS、(下肢运动功能)FMA、(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6方面的评分情况,分析不同训练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实验运用到的软件系统为SPSS17.0,一般资料用(x±s)表示,用t进行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比较两组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评分情况
        对两组经过不同治疗后发现,A组在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评分结果上均更高一些,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详见表2-1。

        2.2比较两组BBS、FMA、NIHSS6评分结果
        经过不同治疗后发现,A组在BBS、FMA、NIHSS评分结果上均更高一些,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详见表2-2。

        3.讨论
        对于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身体能力平衡失调,造成能力受限,不能正常行走等情况,使患者无法自行生活,自理能力大大下降。一般的常规训练对患者来说难度较大,训练过程很累,只能对患者起到较小帮助作用,难以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改善,选用的人越来越少[4]。现目前多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模式为患者进行治疗,该种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障碍,调节患者平衡能力,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较深应用价值。
        本次实验在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训练后得出,A组在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BBS、FMA、NIHSS评分结果上均更高一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此证明对患者使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比常规训练效果更好,有做到使患者神经系统得到恢复,改善患者身体平衡失调,增强下肢运动能力,对患者起着重要积极作用[5]。
        总的来说,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式,其训练效果显著,对医学技术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志远,李坤彬,娄书伟,姚先丽,孙平鸽,李小杏.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J]. 康复学报,2020,30(02):114-118.
    [2]孙亚鲁. 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9.
    [3]卢建亮,陈卓铭,吴浩,杨伟,陈辉煌.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志,2017,17(05):334-339.
    [4]高春华,黄晓琳,黄杰,王盛强,肖峰.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04):351-353+366.
    [5]温金亚. 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J]. 中国疗养医学,2019,28(11):1163-1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