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
简阳市妇幼保健院,四川省简阳市641400
一提起尿常规,相信大家对此都不陌生,那么你知晓小儿尿常规有啥特点吗?又要注意哪些检查细节吗?基于此,本文给大家讲解小儿尿常规相关知识,以供各位读者参考。
一、小儿尿液标本收集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采集量:留取小儿尿液标本时,需控制好样本留取量,至少留取10ml。
(2)采集时间:一般需采集小儿晨尿做尿常规检查,即小儿起床后第一次小便,因为晨尿比较浓,相对于白日稀释后的尿液,晨尿内有形成分比较多,易查出尿液内的异常成分,也能有效避免运动、饮水、饮食等因素影响尿常规检查结果。
(3)采集中段尿:采集小儿尿液样本时,需采集中段尿。因为前后段尿容易受到污染,进而影响尿常规检测准确性。
(4)留取器皿:采集小儿尿液样本时,需使用干燥、清洁的容器。
(5)及时送检:留取完小儿尿液样本之后,需及时送检,避免长时间放置、光照、细菌生长等引起细胞溶解、管型破坏、细菌分解葡萄糖等现象出现,进而保证检查结果的精准性。
(6)其他:对于无法配合尿液样本采集的婴幼儿,需先对其阴部进行清洁消毒,然后在小儿尿道外口黏附塑料采集袋,以收集尿液样本。但注意期间需密切观察,以防粪便混入或者尿液外溢。对于年长的女孩,留取尿液标本时,需避开月经期,避免阴道分泌物进入尿液内影响尿常规检测结果。
二、小儿尿常规异常结果分析
(1)血尿:小儿尿液一旦出现红色,有些家长就会将其当做血尿,火急火燎来院做尿常规检查。其实,日常生活中,遇到该现象时,家长要保持冷静,红颜色的尿液有可能和下述几种现象有关:①食物:小儿食用过多火龙果、辣椒、胡萝卜、番茄等食物后,尿液有可能呈现红颜色。②药物:小儿服用番泻叶、维生素B2、利福平、黄连、氨基比林、大黄等药物后,尿液有可能呈现红颜色。③尿酸盐结晶:婴幼儿、新生儿尿酸盐出现结晶后,会让尿液呈现粉红色。④卟啉尿:小儿患有血卟啉病后,留取的尿液样本在阳光下暴晒数小时,尿液样本就会变成葡萄酒色或者红棕色,且镜检时尿液内没有红细胞,但尿卟啉原试验会呈现阳性。⑤污染:月经血液等混入尿液内,会让尿液呈现红色。
除了用肉眼观察小儿尿液颜色之外,还需采取尿常规检查判断是否为血尿,满足下述三个条件,即可确诊为血尿,分别是①Addis尿沉渣计数:12小时RBC在50万以上;②离心尿沉渣镜检:RBC在3个HP之上;③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在8X106/L之上。确诊为真性血尿后,若尿液呈现暗红色,则说明该血液来自肾盂或者肾实质。若尿液内带有血块或者呈现鲜红色,则说明该血液来自下尿路出血。若血尿还伴有大量蛋白尿现象时,则说明肾小球出现病变。若发现管型,特别是检查到红细胞管型,则说明肾实质出现病变。
(2)蛋白尿:尿中蛋白是无形、无色的,主要特征是尿液内有大量泡沫。其实,判断小儿是否发生蛋白尿,还需从下述三个维度来判断,分别是:①蛋白尿/肌酐:正常值在0.2mg/dL以下,若其达到0.5mg/dL,或者在2yr以下时,需警惕蛋白尿。但出现大量蛋白尿时,肌酐会在2mg/dL之上。②24h尿蛋白定量,在150mg/24hr以上;③尿蛋白排泄量:其正常值在4mg/m2/hr之下,且肾病水平蛋白尿在40mg/m2/hr之上。
蛋白尿也会出现假阳性,和下述几个原因有关,分别是pH大于7、尿液浓缩、受到过氧化氢或洗必泰等污染等。另外,尿常规中混入尿道粘膜麻醉剂时,也会引起假性蛋白尿。一般情况下,尿蛋白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①一过性蛋白尿:约有10%的儿童会患上一过性蛋白尿,常因发热、脱水、运动、惊厥、寒冷、心衰等因素导致的。②体位性蛋白尿:该类蛋白尿出现时无临床症状,偶尔在体检时能发现。该类蛋白尿无法进行特殊处理,但晨尿蛋白/肌酐在0.2之上时,或者伴有血尿时,需给予足够重视,要进行全面检查。③持续性蛋白尿:出现该类蛋白尿时,需警惕器质性肾脏疾病,包括肾小球疾病(紫殿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小管疾病(肾发育不良、肝豆状核病等)等两类。
(3)白色尿液:一般情况下,该颜色的尿液比较少见,但也会让家长恐惧与紧张。常见原因有两种,分别是:①碳酸盐或磷酸盐结晶析出:在寒冷季节,婴幼儿人群中比较常见。尿液呈现淘米水样,加酸、加热后,尿液会变清。②乳糜尿或脓尿:多是因淋巴管炎、尿路感染等导致的,若是该现象引起的白色尿液,需及时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一般情况下,尿路感染可通过白细胞计数来判断,若采集中段尿进行检验,沉渣内白细胞计数在5/HPF之上,则需警惕尿路感染。若小儿患有肾盂肾炎,则白细胞管型、渗透压、中等蛋白尿、晨尿比重等会出现降低现象。另外,还可通过白细胞脂酶推测尿液内是否存在白细胞。但要想确诊为尿路感染,还需做尿培养细菌学检查.
上文即是小儿尿常规相关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知晓尿常规检查时注意哪些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