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技术应用符合率分析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4期   作者:宋晓琳 张炳丽 姚鲲 李志蕾 李友平 王巍
[导读] 分析和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技术应用符合率
        宋晓琳  张炳丽 姚鲲 李志蕾 李友平 王巍
        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技术应用符合率。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为时间基准,在哈尔滨市所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当中,随机收集33例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统计其检测的准确率。结果:IgM阳性率为87.88%,IgG阳性率为93.94%,总准确率为93.94%。结论:新型冠状病毒采用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准确率高,能够为临床诊断和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符合率
        前言:2020年初,新冠病毒在我国武汉全面爆发,随即传播到全国范围,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新冠病毒依旧在蔓延。新冠病毒是临床上一种新型病毒,具有高传染性,并且会损伤患者的肺部以及其他器官,严重时会导致死亡。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常规的感冒较为相似,如发烧、咳嗽等等,因此临床在初期,未发现新冠病毒之前,会按照感冒等疾病进行治疗,而未采取隔离措施,但是当临床发现新冠病毒后,立即采取了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措施,并且积极的寻找检测新冠病毒的手段和实验室方法。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检测,一直是临床实验室关注的重点问题,核酸单项检测并不能满足排查的需求和要求。本文将对新型冠状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技术应用符合率进行深入研究。
1 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在哈尔滨市接受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当中,选取33例进行研究,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33例患者当中,年龄25~57岁,平均年龄(36.5±1.3)岁;病程4~12天,平均病程(6.8±1.1)天;其中男性患者17例,占比51.52%,女性患者16例,占比48.48%。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涵盖IgM和IgG两种。仪器为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生产的DXI8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试剂盒为四川沃文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对应试剂盒。患者空腹状态下,取静脉血5ml,置于黄头真空采血管内,静置等待血液凝固,对其进行离心操作,转速为3500r/min,离心时间为5分钟,取上层血清,放置在-20℃的冰箱当中备用。检测时,选取样本进行解冻至室温,采用磁微粒和化学发光技术对患者的IgM和IgG指标进行检测,测定样本的RLU(发光值),计算出各样本的S/Co,S/Co值计算方式如下:S/Co =RLU待检样本/Cutoff值。
        判断标准为:阴性(-):S/Co<1. 00;阳性(+):S/Co≥1. 00。
        1.3 观察指标
        统计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准确率。
        1.4 统计学
        应用SPSS22.0软件处理33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以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采用%的形式表示,并以χ2检验进行,组间对比p<0.05即证实有差异。
2 结果
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准确率统计。IgM阳性率为87.88%,IgG阳性率为93.94%,总准确率为93.94%。详情见表1。
       

3 讨论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全球爆发以来,各国均以最高公共卫生应急标准来防疫,虽然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我国已经成功的控制,但是依旧不能够放松警惕。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极强,并且具有严重的感染后果,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还会对患者的生活品质产生困扰。目前临床上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检测,多采用核酸检测,以呈现阳性为确诊。核酸检测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比如标本质量、采集部位、人工操作等,并且单纯的采用核酸检测,容易出现假阳性,还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造成假阴性。尤其是在大批量患者等待接受检测时,临床要高效并且准确率高的完成检测任务,这样才能够匹配临床的需求和要求。因此,临床建议可以将其他检测方式与核酸检测相结合,从而提升临床检测准确率。
        人体免疫系统是抵御病原体入侵的重要机制,当病毒或者细菌进入到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有效的对细菌或者病毒进行清除。因此,可以说,血清特异性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抵抗病毒的重要效应分子,也是临床对感染进行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指标。特异性抗体在临床的很多科室均有运用,比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特异性抗体已经成为常规的临床筛查项目。机体在感染免疫应答的过程中,IgM是最早产生抗体的[1],但是它的浓度相对较低,并且维持的时间短,因此在急性感染期的运用相对较为广泛,而IgG的产生时间较晚,但是其浓度高,并且维持的时间长[2],因此在感染的中后期中,运用相对较为广泛。因此可以说,IgM和IgG在感染评估当中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虽然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但是其也属于病毒的类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式有胶体金法、化学发光法等[3],但是在疫情爆发期间,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便捷性最高。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可以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辅助检测方式,从而弥补核酸检测中的不足,从而大大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的概率。
        本文的研究当中,IgM阳性率为87.88%,IgG阳性率为93.94%,总准确率为93.94%。这说明,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检测和评估当中,采用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效果显著,它能够作为核酸检测的辅助检测方式和方法,检测的便捷性高,值得实施。

参考文献:
[1]唐鹏,赵自武,刘颖娟,等,谢文.化学发光和胶体金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比较及其临床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1(04):517-520.
[2]蔡伟,吴啸天,薛建江.1例临床表现不典型COVID-19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20):2554-2556.
[3]郑晓丹,胡玉海,田佩孚,等.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22):3253-3255+32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