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萍 李守岗
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医院 252000
摘要: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筛取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遵循1:1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以及观察组(48例),为不同小组中患者选择不同的临床治疗方式,以此为基础开展组间对比研究。结果:研究中为观察组患者选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则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此基础上对不同小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小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对早期胃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与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效果较为接近,但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手术及术后情况更好,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癌前病变;临床效果
临床中,胃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早期胃癌以及癌前病变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在传统的治疗模式下,通常选择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的方式,虽然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的病灶进行切除,但是由于手术对患者机体功能影响较大,因此患者术后恢复较为缓慢。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以及癌前病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在本文中针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开展了相关研究,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开展患者筛选的过程中,将患者筛选的起始时间和截止时间分别确定为2019年5月、2020年7月,在入选研究的96例患者之中,男性54例,女性患者42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44岁至73岁之间,平均(61.4±5.7)岁。
1.2纳入、排除标准
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或者癌前病变;②患者符合手术治疗指征;③患者知情且自愿配合本次研究。患者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②患者诊断为进展期或者晚期胃癌;③患者对手术治疗不耐受;④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⑤患者存在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⑦患者存在手术禁忌症。
1.3方法
本次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分别为不同小组中患者制定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其中,所有被纳入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为内镜黏膜切除术,医护人员需要使用生理盐水在患者肿瘤病灶边缘的黏膜下注射,以此来充分的隆起病灶,随后在内镜的前端安装透明帽以及高频圈套器,以此为基础运用负压技术例对肿瘤病灶黏膜进行吸引,保证其在透明套内之后将圈套器收紧,对病灶黏膜进行电凝切割处理。在为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若一次无法完成切割,则可以选择分次切割的方式。在完成切割之后,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的创面止血并对标本进行送检。
所有被纳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式均选择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医护人员需要在患者肿瘤病灶边缘5mm左右的位置进行环形标记,随后为患者进行黏膜下注射,注射的液体选择为生理盐水+适量美兰,同时在其中家属适量的肾上腺素,以此来保证患者的病灶充分隆起。此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病灶隆起欠佳,则需要医护人员重新对实施内镜黏膜下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在患者病灶充分隆起直呼,医护人员需要在标记点的外侧使用钩刀来将黏膜环形切开,直到黏膜下层,以此来充分的避免病灶残留,在此基础上分开黏膜层以及固有肌层,逐渐对黏膜进行剥离,直到患者的病灶完全剥脱,随后运用电凝钳来对较粗的血管进行预处理,以此来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在完成上述操作之后,医护人员需要运用电凝处理来对患者的出血血管进行处理,同时采用止血夹来对固有肌层损伤部位或者较大血管残端进行处理,最后医护人员同样需要将标本送检。
1.4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分别用n(%)以及(±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本次研究中,对不同小组中患者的术中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中患者的术中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6.19±6.22)ml、(9.61±2.11)d;对照组中患者的术中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9.15±8.26)ml、(911.44±2.37)d,小组之间的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对比详见表1。
.png)
2.2两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对比
研究中对患者的整块切除率以及治愈性切除率进行计算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为93.75%(45/48),对照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为91.67(44/48);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性切除率为79.17%(38/48),对照组患者的治愈性切除率为77.08%(37/48)。患者在这两项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对比详见表2。
.png)
3.讨论
随着影像学、病理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胃癌以及癌前病变确诊率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也为患者的早期治疗开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虽然传统胃癌切除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患者治疗之后身体会受到一定的损伤,生活质量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在医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内镜下的手术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手术治疗,无论是手术效果还是机体损伤都有了良好的改善。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之后,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差异不显著(P>0.05)。
综上所述,在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开展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运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开展治疗,可以在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控制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更好的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此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岩,侯新颖,王玉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J].白求恩医学杂志,2020,18(3):219-221.
[2]赖丽霞.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35):137-139.
[3]袁秋霞,姚志新,庄洪峰, 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89):63-64.
[4]卢镝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18(10):51-52.
[5]黄晓琳.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胃癌癌前病变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21):43-44.
[6]闫坤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贲门部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探究[J].世界复合医学,2020,6(10):20-23.
[7]吴敏,霍春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癌患者的护理干预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29):164-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