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 黄巧灵
[导读]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黄巧灵
        南宁市新际路小学530006
        摘要: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并将信息技术资源合理引入其中,这不但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受,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信息技术直观性强,能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让知识更加丰富生动;其次,信息技术包含了大量的数学信息资源,其中有一些令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认知。因此,深度剖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融合问题,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被运用到各个行业中,教育行业也不例外。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引入其中,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同时还有利于让数学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让他们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也能增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自主学习的关键之处。教师要恰当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他们学习会变得更加主动,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培养的是学生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慢慢地发现学习数学的规律,学会总结这些规律,从而使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比较落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数学的学习本身是需要进行理解和思考的,但是传统教学观念再加上教师的语言较枯燥,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加没有兴趣。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严格按照提前编写好的教案开展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难以做到绝对的理解,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和例题的解决思路并不是很明确,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师的教学时间,而且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也产生不了积极的作用,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二)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的没有提前明确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教学效率相对来说比较低,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在上课前没有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明确。如今的数学教学目的是借助教材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际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小学课堂只是一味地完成教学部门以及学校所要求的一些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也不尽人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一)化抽象为形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从本质上来看,数学是一项综合运算、空间形式的一类课程,因此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小学数学教学中也需要主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中,有关于点、线、面,不同计算公式、计算公理等内容与完善,都需要基于学生的充分想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明显呈现出理性思维意识弱于感性意识,为了帮助学生化抽象思维为形象内容,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技术就有着极大的价值。例如,在展开“角”的相关知识教学的过程之中,由于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抽象几何内容,教师即可提前搜寻一定的有角度与无角度的图片,并借助课件的作用将其对比播放和展示,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进行观察对比,形成具象化的思维。通过直观的展示与观看,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角度的相关概念。而为了进一步活跃气氛,教师还可以播放《海绵宝宝》的动画视频片段,让学生根据刚刚学习过有角度的知识点,在视频中找到有棱角的物体,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动画中的桌子、椅子包括海绵宝宝本身,都是符合有棱角的概念。在学生初步了解到角的知识后,教师再进行深入的教学,将不同角的概念、大小和区分一一列出来,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掌握与学习,充分将理论化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学习内容,以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效率。
        (二)结合信息化,合理创设有效情境
        在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大多是具备充分的连贯性,而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效率,同时降低新课程的教学难度,教师需要充分做好对课程的导入工作。同时,导入工作的成效高低也直接意义上决定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创建一个具备教育价值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此时,教师即可考虑引入信息化技术,来辅助课程情境创设的相关任务。当前互联网具备资源量大,内容丰富且高度共享的特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互联网资源中找寻有课程引入作用的资源和内容,用以创建更为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能够尽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对知识的疑问,后续的引入工作即可水到渠成。例如,在进行负数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即可找寻一定天气预报的动画片资源,在课程开始前请学生扮演“天气预报员”的角色,学生通过听播报,获知温度有零上和零下之分,激发学生对于零下探索兴趣,再引入后续的理论知识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三)查找信息资源,丰富学生探究体验
        信息技术包罗万象、资源丰富,其中有许多信息学生很感兴趣。例如,当前流行的益智类小游戏,它不但深受学生喜爱,而且可以有效突出知识特点。将其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快乐,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资源,丰富学生的探究体验。以“图形的运动”为例,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旋转、平移的特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收集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的图案小视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操作软件,将图案的颜色、花纹逐渐清除掉,只留下它们的轮廓。这时,学生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正在旋转或平移的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演示。例如,在屏幕上选择一个点,然后将画出来的图形挪到点的上面,再操作电子笔,让图形随着点进行旋转或平移。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总结中学习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有探究数学知识的意愿。
参考文献
[1]马梅.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9(36):47-48.
[2]李妙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十一期“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19:192-197.
[3]朱翠云.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十一期“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19:237-241.
[4]陈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06):89-91.
[5]袁红娟.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