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单元整体教学”为导向,促进小学生知识结构化意识的提升——以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9期   作者: 范佳佳
[导读] 本文以“统计与概率”板块知识结构化为例进行阐述

        范佳佳
        成都市高新区益州小学  610041
        摘要:本文以“统计与概率”板块知识结构化为例进行阐述,建立1-6年级“统计与概率”知识结构和教学单元的“承重墙”,打通各知识模块和教学单元之间的“隔断墙”,以核心素养统整教学,沟通知识间和教学单元间的内在联系,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逻辑化、结构化。
        关键词:深度学习;单元结构化;数据分析观念
        一、如何确定“大单元学习主题”
        (一)“单元学习主题”的内容结构
        “单元学习主题”的内容结构包括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结构,知识结构上有: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联系,怎样抓住核心的东西,如何打通它的隔断墙,建立起承重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有关“单元学习主题”的确定依据
        以1-12册中数学核心内容为线索确定“单元学习主题”,找准核心内容后看看是否是数学核心内容:1、在学科本质上有共同性,2、在思维方式上有同一性3、在学习方式上有共同特征4、在教学设计上具有一致的核心要素。
        (三)“单元学习主题”的教学重点
        一是找准“大问题”,确定合适的“单元学习主题”。二是确定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开启主题学习。进而引发儿童的深度思考与主动探究,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二、“统计与概率”的核心内容探析——建好承重墙
        (一)“统计与概率”知识结构与教材分布情况分析
        
        小学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两部分。其中统计的内容包括数据分类与整理、统计表、统计图和平均数四个部分;概率部分只涉及可能性方面,它包含随机现象的可能性和可能性大小两部分。
        
        总的来说,四套教科书在课程安排上的特点,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其一,均重视统计内容的安排。其二,整体上来看,均以统计部分为重心,对概率部分降低了教学和学习的要求,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将数据分析观念定位为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核心。
        (二)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解读
        首先,第一学段。该学段的主要内容为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其教学要求为:对数据统计过程有初步的体验。其次,第二学段。该学的的内容分为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三、“统计与概率”单元结构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统计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对于培养儿童的数据分析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儿童的数据分析观念至关重要,下表呈现了发展儿童“数据分析观念”的过程。
        (一)在具体情境中,培育儿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自觉
        收集数据来源于调查研究,这是引导儿童学会“调查研究”的第一步。大数据时代,就是要让学生感悟“拍脑袋做决定”不靠谱,应该用数据说话。
        1、收集数据的自觉性
        教学案例一《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片段:
        师:足球队准备从甲、乙、丙三个当中推荐一位上场“发点球”,你准备推荐哪一位?
        生1:推荐甲生2:推荐乙
        师:你们觉得这样推荐你放心吗?为什么有的同学一言不发?一言不发的同学可以谈下你的看法吗?
        设计意图:简单的开场白让孩子们体会到“拍脑袋做决定”不靠谱,要用数据说话,产生收集数据的自觉性。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据或者需要通过数据处理才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由“问题”联想到“数据”,从而明确“统计”的目的,产生收集数据的需要。


        教学案例二《平均数》教学片段:
        某市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对“6岁以下的儿童乘车免票标准1.1米”的规定进行修定,如果你是部门领导,打算怎么做?
        生生讨论得出:我们觉得需要收集数据,调查研究。
        设计意图:每个时间发生的现场就是一个教育现场:收集数据的自觉,一定是在解决问题,问题驱动的真实情境中。
        2、体会整理数据的必要性——分类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案例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17:
        分别选择三个不同标准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类,记录调查结果。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调查什么?如何设计调查维度?
        
        分别选择三个不同的标准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类,记录调查结果
        学生设计:
        
        设计意图:放开让学生自行分类,学生自觉地找出标准,找出标准与问题解决一定有关系,这些调查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分类。
        (二)在比较中,引导儿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记录数据,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1、会识图:理解图中数据承载的信息
        教学案例四从下图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从图中可以体会到:某一天我们的人数突增。我们需要读懂统计图中所承载的信息,很重要。有一天突然人数增加了原因是什么?每个图的后面一定有各自的原因。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说。
        2、会作图:从“半成品”中逐步完善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讨论质疑中完善。是指发现作图的问题后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学案例五从下图的图1到图2,缺少的是题目(记录的是什么),每条不同的折线代表的是什么,缺少单位,缺少时间。学生在讨论质疑中不断完善。
        
                         图 1                                           图2
        3、会表达:选择合适的图表来表达
        选择合适的图来表达,很重要。怎样去表达,教学中要善于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确定合适的单位表达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记录数据。都是孩子数据分析观念具体能力的表现。面对两种图你选择什么来表现,面对同样的图,我们不同的选择方式,统计没有对错,因为它融入了个人价值观。
        (三)在任务驱动中学会分析数据,关注趋势,合理决策
        教学中从真实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产生调查研究的需求。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使之感受数据蕴涵信息、规律和趋势,并根据数据做出判断、预测和决策。从而体会数据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重要依据,感受数据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郑木英.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22).
        [2]颜春红,吴玉国.结构化学习的活动设计与组织[J].江苏教育研究(A),2018(1):35-39.
        [3]张奠宙.把随机性的数学直觉“概率化”——关于小学数学中“概率”教学的建议[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6(11).
        [4]史宁中等.“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及教学建议——数学教育热点问题系列访谈录之五[J].课程·教材·教法,200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