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7期   作者:何锦丽
[导读] 数学是学生学习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在小学阶段,
        何锦丽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广东 广州 511400)
        【摘要】数学是学生学习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在小学阶段,拥有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定义和题目内容,是提高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数学阅读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数学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的质量。数学阅读能力影响实际问题的解决、高级公式的套用、数学思维的培养等诸多方面。然而对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却一直被教师忽视。由此,教师应当抓方法、重技巧,全方位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方法技巧
        在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运用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阅读能力不仅直接作用在小学数学成绩上,更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小学数学教育属于整个数学教育的初级阶段,需要筑牢根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预读能力。保证学生在阅读题目及定义的过程做到不抵触、不逃避,对待题设条件和定义限制做到不粗心、不大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教学方法和阅读技巧的传授,让学生在数学阅读能力形成的同时也能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新知识的教授之前,学生对需要阅读并进行理解的内容一概不知。在这时,新课导入就显得至关重要。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将成为此次课程是否高效的重要一环。恰到好处的课堂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课堂,甚至带动课堂发展。
        数学的东西都是抽象的,刚开始接触数学概念的学生自然难以理解。而当老师把枯燥的数字和生动的故事相结合时,就搭建起了数学和生活的桥梁,让学生愿意阅读、享受阅读。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的数学故事可以在课前提出,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在阅读定义的时候不会慌乱而产生抵触心理。例如,教师在教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时候可以选用高斯算1到100之和的故事为引导。这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数学家的知识储备,还能在听故事中的得到启迪。以这种不陌生、不违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更易接受。
        另外要让数学和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应用类大题的出题模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从而调动其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在和家长购物时记下超市一些商品的报价,最后独立计算出商品价格,并与小票上的价格进行核对。互动性较强的生活小游戏无疑会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关系,帮助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合理设置阅读时间,充分提供阅读时间
        在普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把阅读课本的时间设置在课堂结束后的时间里,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回顾。但是这就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对阅读效果的推动。笔者认为最好的阅读时间应该设置在课堂的前几分钟里。一般认为课前的几分钟是学生求知欲最浓厚的几分钟。

面对未知的知识,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更加集中,学习效率无疑也将大大提高。在教师进行一定的新课导入后,学生可以自行对课本概念进行理解梳理,并在课本上标注出理解不通的概念从而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的去听去消化。为了避免课前阅读这个过程流于形式,教师就应该做好课前导入,向学生展示本课的思维导图和教学大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充分提供阅读时间同样也很重要。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教师没有给足思考时间的现象出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应该在提供文本之后空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和延伸。如果为了赶课程进度而克扣掉阅读题目的时间,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三、教师深入指导,解决阅读问题
        数学作为理科区别于感性的语文和英语。数学阅读往往不需要过多的情感投入,而是需要一种理性精神。因此对于阅读的教学模式也大不相同。数学阅读更注重逻辑性和精细化,往往需要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清晰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和专业的指导。例如学习几何问题这一章节是学生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等几何体的初步接触。教师需要动用可使用的一切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多媒体中的几何画板演示或是自己制作的模型都可以当做教具使用。
        在对题目的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没有相关的方法让学生保持在一种亢奋的心理状态,学生就极易产生疲倦心理。在课堂中引入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在选择表演内容的时候,教科书上的情景画就是很好的表演素材。表演的过程也是一个解读题目的过程。如何把条件和问题直观地表现出来则需要师生之间的探讨和配合。与此同时,数学故事和数学游戏也可以适当穿插在表演过程中,增加表演的丰富性。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鸡兔同笼问题中,设元问题让学生苦不堪言。而将情景教学引入课堂后,竟然卓有成效。在新版教材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应用题并没有作为一个单元独立列出学习,而是被放入了其他单元结合数学信息一同呈现,这无非增加了应用题的教学难度。情景教学就恰好填补了学生题目理解上的空白,让孩子们切身体验应用题的出题模式。
        另外,“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里尤为重要。为了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推翻题目之前的条件,变换条件组成新的题目。真正高效的课堂从不依赖单纯的模仿,靠的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也要转变教学理念,打破教育的条条框框,让学生自己重构数学题目,自己搭建适合自己的思维体系和阅读习惯。另外,在课堂的最后,同学们自己就是数学阅读的主人公,讲讲自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帮助孩子养成课后总结反思的习惯,还能增强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
        阅读从来都不只是语文和英语学科的专利,数学的学习同样离不开阅读。从学生学习兴趣、新课导入和课堂模式建构等方面出发,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提升数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1]闵卫中.数学教学阅读问题、成因与指导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2):167.
[2]王跃文.论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12):149-150.
[3]吴卫东.新时期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的优化路径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9(0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