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9期   作者:许进
[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不断发展,建筑工程开始大规模建设,
         
        许进
        响水县建筑设计院 江苏 盐城 2246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不断发展,建筑工程开始大规模建设,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场所。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地震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不仅会给社会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还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安全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工程建设的抗震设计,进一步保证人们的财产安全,同时促进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应用中,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土木工程设计抗震重要性的重视,以达到理想的抗震效果。本文主要分析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抗震问题
引言
        在开展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期间,设计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抗震情况,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的不良影响。另外,在开展建筑之前,设计人员需要提前到现场进行勘察,结合考察结果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从而提升土木工程的结构质量,达到良好的抗震效果。
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的重要性
        近些年,地质状况变化时有发生,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提高,尤其是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伤亡损失连年增加。地震灾害的发生会导致房屋倾倒、建筑物严重破坏、河坝决堤、桥梁坍塌等。如果地震灾害比较严重,地面也会遭受毁损,引起塌陷、断裂、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许多临海国家在遭遇地震灾害时还会伴随引发海啸,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由于各地区地质状况不同,地震发生频率是存在差异化的。以我国为例,四川等地的地势特殊,西部高东部低,地形非常复杂,以盆地、高原、山地、丘陵等地形为主,地震灾害发生概率比其他地区要高得多,2008年5月12日的地震波及多个省市区域。针对这些地区要重视土木结构的抗震设计,尽量降低当地房屋建筑物受损程度。通过抗震设计务必使房屋建筑物等达到下述标准:历经低级地震灾害时,房屋建筑物不会有所毁损;发生中级地震灾害时,建筑物毁损性较小;
2、目前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施工场地筛选问题
        施工场地的筛选是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工作中一大重要问题。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要确保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高效性,建设方必须择取对工程结构稳定性有益的位置,因为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毁损不仅仅具有较大的能量冲击,而且会毁损土木工程结构,造成后者的一大重要根源在于施工场地选择失误,比如土质偏松软或者极易液化等位置均不应用作建设用地。倘若现实工程施工创建当中由于特殊情况无法避开这些位置,那么土木工程设计者必须要加强考量,对这些位置进行加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土木工程总体架构的平稳性。
2.2工程结构体系问题
        目前土木工程结构体系特性大体有以下几点:其一,土木工程结构体系需自源头处防控束缚工程总体稳定性能的诸多元素,所以工程设计人员必须考量周全,重点考量一些因结构受损而对工程抗震性造成影响的问题。其二,要确保土木工程总体结构的性能良好,工程设计人员务必要和现场施工人员加强沟通和交流,给出明确的简图、地震能量传播讯息等,令现场施工者完全理解设计意图和思路,以提高工程架构的抗震性能。其三,结构体系要具备三项能力,即实现实际应用诉求的承载力、超强的变形力、抵消对冲地震能量的能力。所以,设计人员需加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利用度,以其承载能力、变形及能量传送能力来优化和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其四,工程结构体系的刚度、强度要适中,如此方可实现应力、塑性力的最大集中,防止出现因为工程架构局部不稳而引发的整体质量下降问题。
2.3对抗震设计概念模糊不清
        土木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将抗震的能力与其结合,主要是为了减少地震为建筑带来的危害,避免因此造成的生命财产威胁。

但在整体的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人员没有与时俱进的抗震理念,仍然将较为传统的抗争方式应用在现代土木结构中,使用大部分的钢筋来对抗地震造成的危害。但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使用钢筋的数量并不是与与抵抗地震的能力成正比,甚至使用很多钢筋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其他材料的功能没有办法完好的展现,这也影响了土木结构抗震的整体效果。通过以上实践得出结果,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更加注重抗震结构施用的位置,设计师更加注重对于薄弱位置的维护。地震过程中很容易破坏到较为薄弱的地方,因此对其进行重点保护显得十分重要。
3、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
3.1不断完善抗震结构设计方案
        土木结构施工要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对土木工程的抗震能力提高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提高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要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完善。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遇到的难点进行全面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策略,对方案进行完善,使土木工程抗震设计顺利进行,保障束体的抗震性能以及质量。在完善方案的过程中,要对设计目标加以明确,对每个环节项目进行细致到位的完善或优化,特别是较为薄弱亟需改善的环节,对步骤要进行细致划分。比如针对建筑地基的抗震工作方面,要根据所在地的地质情况,结合建筑物所属的抗震级别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提高地基的抗震效果并且在稳定性和承受能力上有所保障。
3.2减震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设计人员在进行抗震结构设计中,为了更加有效的保护建筑物结构以及内部,降低部件受损的程度,应该将隔震以及消能减震的设计加入方案中。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建筑物之间的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会导致不同的隔震系数,因此要根据建筑物自身情况和特点对隔震支座进行合理选择,保证设计能达到期望的抗震效果。第二,在挑选地基所需材料以及施工的地址时,地基的稳定以及密实性能要得到保证,以降低或避免地震所带来的震动和冲击,提高抗震效果。第三,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时,根据抗震减震材料各方面特点,科学并且合理地选择所需构件,可以缓解地震带来的冲击,保护建筑物以及居民免受地震带来的损失和伤害。
3.3妥善地设置抗震防线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抗震防线设计的科学性,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工程建筑的整体效果与之融合,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抗震强度更加稳定。要保证使用到的土木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具有较好的可延展性,地震的破坏作用需要不断的突破防震等级,只有将第一道防线突破之后,才可能会对其他防线造成影响,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较多的防线设置,更有利于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尽量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除此之外,土木结构的建筑质量也十分重要,必须保证在地震过程中建筑仍然有强大的稳定性能,可以维持在地震时的良好状态,新型材料的引入以及使用已经成为抗震措施中较好的解决方法,减少地震事故可能为建筑带来的巨大隐患。
3.4在建筑物的节点上设置良好的隔层装置
        建筑物维持稳定性的主要关键点在于建筑的节点上,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重要部位需要应用更好的抗震材料,将地震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但在隔震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挑选,普通的建筑楼房在选择时有较广泛的选择范围,但对于高层建筑来说需要有更高的要求,要尽可能地避免震动周期的加重,使减震效果达到最优。在较低建筑的应用过程中,应不断地对抗震材料的使用进行引导,加强隔震材料的使用频率。
结束语
        我国经济还在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建筑工程的施工直接决定了工程的质量,施工的质量对工程整体质量来说意义重大。建筑企业和施工人员应当从抗震对工程的重要意义的角度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并不断完善相关措施,从而保障质量安全,促使建筑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赟.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能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8(7):210-211.
[2]史浩峰.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36):77.
[3]王丽明,李惠.探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4(S1):206.
[4]叶昕.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对抗震问题的分析[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3):235.
[5]吴刚.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2019(6):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