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中感悟传统文化探讨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9期   作者:李晓敏
[导读] 在语文的教学课程中,涵盖着很多古诗词的内容
        李晓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基础教研部 讲师  河南省郑州市  450042
        摘要:在语文的教学课程中,涵盖着很多古诗词的内容,古诗词的学习鉴赏可以帮助学员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理解,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诗词与我们如今的语言模式存在很大差异,造成了学员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的难度,缺乏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语文的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古诗词文化的相关知识,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加入传统文化多方面的渗透,让学员在语文的学习中深化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传达古诗词的意象之美,让学员充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所以本文对此展开的研究讨论,希望可以对古诗词鉴赏中感悟传统文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传统文化;感悟
前言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它以简短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强烈的思想表达,丰富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是几千年文明发展留存下来的宝贵财富,反应着各个朝代和民族的风俗和风貌,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给予了我们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去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加强自身的建设,针对这些教训可以避免我们走弯路,能更快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发展,达到自己更好的状态,这就是传承带给我们最直接的好处。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平生遭遇去理解诗人作诗时的心境和想要抒发的情感,达到更好的理解目的。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文化传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古诗词文化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文化带来修身养性的道理,帮助我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进一步较强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一、传统文化中古诗词鉴赏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人们的经历变化,代表着中国人民思想政治和价值体系的逐步形成,是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学员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学员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学员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古诗词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人们可以作为实际学习的一项传统文化,涉及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古诗词在实际的学习中可以帮助学员延伸更多的知识面,开阔学员的眼界,从多方面加深学员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二、古诗词鉴赏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
        古诗词作为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它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人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全社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越来越重视学习古诗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研读题目,分析诗词类型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第一印象对于人们接下来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题目可以表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决定着文章的点击率,所以无论是对于古诗词还是文章来说,题目都是其中的点睛之笔。例如即事感伤诗,赵师秀的《约客》,题目直白的表现出约朋友相聚的情景,在诗的后两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过夜半”“闲敲棋子”两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等待客人时的心情:约的客人一直未到,诗人从期待到失落再到无聊伤感的心路历程。例如咏物言志诗,杜甫的《孤雁》,通过对题目的分析,结合诗词的内容,这首诗体现出了诗人孤独失落、没有人理解的感伤之情,借用孤雁来形容自己的人生境遇,把自己孤寂的心情通过孤雁表现出来。
        例如写景抒情诗,苏轼的《东栏梨花》,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感叹时间的流逝和人生仓促,蕴含了伤春之意,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例如边塞诗,王昌龄的《出塞两首》,诗人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争场面的雄伟和悲壮,突出了题目的内涵。例如送别诗,温庭筠的《送人归东》,根据题目的含义可以归纳出诗人送友人东归,属于送别诗的范畴。例如山水田园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表现出了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归田园后真实的感受和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例如思乡怀远诗,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自古月亮就象征与家人的团聚和美好,诗人看到月亮想到了家乡,表现了诗人对于家人的怀念和家人的思念。在诗词鉴赏的过程中,通过题目的研究,找到这首诗想表达的重点,把握诗词的情感走向,在归纳题目类型的同时,搜索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印象,达到对于诗词更快更好的理解目的。
(二)品读诗词,感受诗词意象
        古诗词通过文字的描述给人们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对于古诗词的解读需要对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境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诗词内容详细的分析解读,了解诗词的句子含义,感受古诗词营造的意境。[1]例如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些句子营造出一个世外桃源的景象,表现出诗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世外桃源,没有世俗污染和不希望被世人打扰,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的厌烦和想要找到自己心目中世外桃源的强烈情感。

文字的魅力就是通过语言描述出一个境界,每个人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不同和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的差异,而这个境界又因在大脑子构建出不同的情景,这是想象赋予我们的的能力,也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思维能力。
(三)深层阅读,体会诗人感悟
        传统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留存下来,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而每一首古诗词都是诗人的倾心之作,代表着诗人不一样的情感寄托,在每一首古诗词的学习品鉴过程中,我们可以联系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境遇去分析诗人作诗时候的心理历程,通过切身体会诗人的生活环境和遭受境遇去品读古诗词的内在含义,加深对古诗词的深层理解和解读,对于诗人所处的历史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更多的学习和认识。例如在杜甫《春望》的学习鉴赏中,可以去查阅资料,了解杜甫作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杜甫的个人经历相结合来研读这首诗,达到对于古诗词更好的认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天宝十四年,叛军安禄山起兵造反,在战乱中杜甫不幸被叛军俘虏,杜甫在逃脱无望身处逆境之中时,眼看着祖国大好的河山在战争的摧残下一片荒凉,自己却无能为力,心中不禁充满感慨,感叹国破家亡的悲凉和自己被俘之后颠沛流离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痛恨和对战争下普通民众的同情,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加深对于历史的理解,帮助学员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完善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三、在品鉴古诗词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
(一)依托语文教学,深化古诗词渗透
        从小学员开始的初始阶段到之后的初中、高中、大学学习阶段,语文都是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程,语文承载着多方面的知识,对于学员平时与人沟通和交流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止是一门单纯的应试考试学科,更是人们日常相处的基础应用,语文这门学科对于所有人来说都不陌生,它除了日常的阅读理解之外,还包括对于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扬,古诗词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它的发扬需要得到全社会大力的支持和发扬,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到重要的作用。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老师在课堂上加强对古诗词的讲解和渗透,帮助学员形成古诗词学习的意识,让传统文化的概念深入人心,让中华传统文化所弘扬的精神感染每一个学员,增强他们对古诗词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所学习到的古诗词去找到相对应的意义的现代句子,让学员根据现代语言去联系自己学过的古诗词知识,找到对应的句子完成老师设置的问题,在这种互动模式中加深学员对于古诗词的记忆和背诵,也给学员找到一个记忆的好办法,帮助学员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提高学员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的特点在于它的简洁、精炼,往往用极其简短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场景,给人们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古诗词的魅力重点也在于此。[2]但是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诗词的概念、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困难,因而使他们无法对古诗词产生兴趣,给老师的教学和学员的学习都造成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老师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努力去探寻更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培养兴趣把学员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让他们以实际体会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古诗词的魅力,建立对古诗词文化的兴趣,从源头上解决这一困难。例如: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语文老师可以针对已经学过的古诗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题目,让学员采取抢答的模式去提升课堂氛围,针对古诗的类型让学员举例说明,加强对古诗词的背诵理解,让学员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加强对古诗词的认识,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练习实际,增强联系
        古诗词作为长期传承下来的文化知识,与我们现代的学习内容有着巨大的差异,学员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深度达不到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员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效率,学员对于古诗词的学习达不到一个好的状态,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拉近与学员的关系,帮助他们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把古诗词的学习跟实际的生活学习相联系,让古诗词的学习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学员建立起古诗词学习的模式,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例如,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员把自己学到的古诗词含义去解释给自己的父母听,帮助他们去记忆和背诵古诗词,这样可以加强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还能帮助传统文化更宽范围的发扬,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成为一种公众性的活动,帮助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播和发扬。[3]
结语: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范围广阔,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经过几千年的酝酿和沉淀才形成的,它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词,每一首诗无不代表着古人的智慧和才能,在诗词一字一句之间,品读出中国文人墨客的文峰傲骨,诗词字里行间里藏着他们的或愤世嫉俗,或浅淡幽静,或家国情怀、或思乡愁绪的情感,人们在它的学习鉴赏时可以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到古诗词里蕴含的源远流长的意境,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进一步加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学习,在日常的学习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致力于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和语文知识的学习融为一体,让学员在理解掌握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吸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 ,培养学员的文化精神和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映河. 在古诗词鉴赏中感悟传统文化[J]. 语文建设,2018(03):68-70+77.
[2]马金月.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 语文建设,2017(32):4-5.
[3]耿朝宁,宋宏雄. 因文解道 注重情感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06):36-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