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 赵飞月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8期   作者:赵飞月
[导读]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
        赵飞月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二小学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小学阶段的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就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深入的探究,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A
1三大原则
1.1实际性原则
        由于数学学科属性,小学生往往会感到数学知识抽象难懂,无法理解乃至产生抵触心理。数学家华罗就曾说过 :“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在小学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要紧密结合生活实例,具体又生动,便于小学生理解的同时能够使他们感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就如六年级学生般,急于提分而又只是一味地刷题,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只会越发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更加不愿面对数学问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索,必须坚持实际性原则。
1.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性使然,必须用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其主动参与、深陷其中。趣味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话题设置,二是活动设置。话题的提出和问题的提出,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其次课堂的活动要设置的生动有趣,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不能只是教师一头热而学生丝毫不感兴趣,没有进步和提升。因此必须通过有趣的问题和活动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进来。
1.3重复性原则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多次地重复。只是一时新鲜或一时反响平平便就此作罢。小学数学尤其是六年级,老师急于提分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立刻提分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会更加方便掌握知识点和理解课堂老师所讲解题思路,对数学成绩的提高肯定会有巨大的帮助,但教师一定不能急功近利,只图分数快速增长,要坚持不断重复,这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原则。
2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2.1巧用逆向思维,提升数学运用能力
        逆向思维即反向思维,通过借助于事先所知道的结果来将问题的未知条件找出来,通过逆向分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逆向思维进行解题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例如,在进行百分数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以下例题“已知商场搞促销互动,某一种商品已经连续降价20%,现在的价格为144,求商品原来的价格”,如果学生按照正常的思维进行解题的话,不容易获得解题思路。因此,该题可以采用逆向的解题思路。其解题口诀为:单位一知道用乘法,不知道用除法,多加少减。逆向分析的过程为:先求第二次降价之前的价格,即单位一未知,用除法、降价为“少”,用减法,因此该过程的列式为:144/(1-20%)。下一步得出分析仍然采用“除法,减法”的解题思路获得原价格。由此可见,逆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获得答案,该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2重审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审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获取信息,并进一步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审题习惯。审题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长期需要坚持的事情,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以下要求进行审题:首先通过读题,建立表象;其次通过二次读题来明确主要问题;最后一遍读题来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并进行标注。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容易迷惑的题目,在高年级涉及图形的面积求解问题“正方体的边长为20  cm,现将边长增加到35cm,求现有的正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边长为20cm,现将边长增加了35cm,求现有的正方体的体积?”审题不细致的学生很容易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计算,忽视了“增加到”和“增加了”之间的区别。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类似的陷阱题型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数学意识,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审题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易混淆的字眼,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2.3贴近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联系日常生活,从学生的生活认知出发,融入更多的生活材料,使问题情境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来的形式更加多样,更能通过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4课前导入,循循善诱
        课前的导入过程,是一整节课能够如愿高效进行的基础,一定要详细规划。首先,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也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会激发求知欲,更加激发其主动学习。因此课前的导入可以以一个问题开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其参与到课程中,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有对解决问题的渴望,才有对解决能力的提升。其次,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贴合学生实际的。比如小学数学六年级学到分数的乘法,在课前导入过程时,老师可以说 :“老师有一个蛋糕,分成了二十份想分给全班同学,但是小明是大胃王,一下子把前后左右同学的全都抢过来吃了,那么他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呢?”问题设置既生动有趣,同时切合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其展开探讨,并且带着问题听课会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2.5利用知识本质属性
        图形的认识与研究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但图形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在实际学习中总会遇到各种阻碍。在此情况下,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解决上述困境。以平行与垂直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为例,学生初次接触几何图形,难以深刻理解,可利用图形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进行更加精确的学习。某教师通过0、1、90 三个数字总结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即两条直线 0 个交点时,属于平行关系;1 个交点时属于相交关系;1 个交点且相交夹角均为 90°时,属于垂直关系等。教师将数字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关联,学生更容易理解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特征,由抽象的图形转变为实体化表象,有效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结束语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得相应的解题策略。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玉红.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9(12):25.
[2]覃家瑶.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06-107.
[3]钟向龙.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策略[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年会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763-7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