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爱芳 项敏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武夷中心小学3543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的复杂以及运用的不熟练,大部分同学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理解都不是很纯熟,好多小学学生会觉得很吃力,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怎么才能学好数学,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也就有所下降。这就需要老师寻找方法激发孩子对数学的热情,而通过运用生活情境事例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是最好不过的方法了。因此,本文意在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生活情境的运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情境 运用分析
正文: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们最容易接触以及最轻易让人了解的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把生活情境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有很多意义,它有利于同学们对书本上的知识更加了解,贴近生活实际,会使同学们对数学的压力降低,加大对数学学习的热爱,从而激励了学生学习数学,并且老师通过在教学上对生活情境的运用,也可以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改,把生活情境教学合理的进入到小学教学中,从而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的需要。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运用的现状
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课堂上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照搬照抄书本上的有的教学知识,并没有给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没有联系实际,同时也没有运用生活中的情境带领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运用数学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或者对生活学习有什么方便之处。这就导致了学生可能会对课堂内容掌握不完善,不能在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掌握老师讲解的更多的知识。并且大部分老师教数学时只是在讲台上认真的去给学生讲解题步骤,只是一味地教他们如何去做题,而不是通过实际案例去领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一味的在座位上接收知识,并没有得到适当的思考,老师也没有结合实际进行讲解,使得课堂氛围显得十分枯燥,导致学生的积极性没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易得到压制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的分析研究
2.1问题引用生活情景,问题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往往很低,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也较弱。因为问题比较抽象,孩子们无法理解问题中的重点含义,不能提取关键的信息,这就需要老师把问题引入到生活实际,帮助同学们理解问题和提取关键信息。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们熟悉容易接触的问题情境引导孩子们进入数学学习主题。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表面积的时候,因为表面积比较难以理解,老师可让每个同学都找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在老师讲的时候边讲边告诉同学们,哪一个是长,哪一个是宽,哪一个是高。在进行深入问题的讲解时,以给房子贴壁纸为例:试卷上的图以及文字,学生们无法理解,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根据教室的结构来教他们分析,在他们熟悉的教室里面,通过问他们窗户、黑板可不可以贴壁纸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来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把书面儿知识转化为自己生活中教室的有关问题,把晦涩难懂的问题简单化,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同学们乐于课上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2教学运用辅助工具,生活直观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和立体感都不成熟,这就导致了对于书本上一些知识图形学生们想象不到,在做题的时候也就不能真正会做。所以老师要通过一些辅助工具把原本用黑板和粉笔作为主要工具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图文、音像并存的课堂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枯燥的知识,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例如:在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生活中有关圆的物体图形放出来,以便于学生对圆形的理解,把圆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时候,老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建筑物、动物、植物通过多媒体投放到白板上,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到轴对称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把一些不是轴对称的图形也放到白板上,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的不同,理解轴对称的含义。还可以让同学自己找图形,进行分析。这不仅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还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了数学中的知识,这比普通的教学方式更加有效立体,使枯燥的课堂不在沉寂,促进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想象以及动脑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结束语:在传统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一般都以传授知识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普通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把生活情境融入到教学中必不可少。这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较大的锻炼,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更加透彻,可以轻易的找到关键的词汇,还可以优化教学质量,提高老师教学的能力,使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增加,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与学习质量,促进老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的价值与实现方法[J]. 赵宇峰. 考试周刊. 2019(07)
[2]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潘洪荣. 中国校外教育. 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