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招君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新东中心小学422400
摘 要: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制度的不断改革,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引起了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小学阶段,是学生塑造良好品格、形成正确人生观、培养各种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完善,容易受到一些外界的因素干扰,但是这个时期也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所以对于小学教师,要高度重视起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渗透一些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小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德育观,这对小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小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围绕小学生日常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小学教师如何在基础教学中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工作做出如下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策略措施。
关键词:小学教学;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教学策略
引言
德育教育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养成良好的品德素质和行为习惯能够贯穿小学生的一生使其终身受益。与其它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同,德育教育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注重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学习,它强调的是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日常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意识都相对较弱,但是他们善于效仿,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用行动感染学生,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给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一、 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素质教育
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明确的知识点和概念,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也不能像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反复的给小学生讲知识点、讲理论,或者是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在生活中怎么进行有效的运用。虽然德育教育工作不需要记含义、背公式,但是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小学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会更多。首先,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要给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积极的德育氛围,提升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引导性。小学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多关注小学生的性格、表现以及行为习惯等,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情况,制定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发展的班级管理条例,正确的引导学生之间和谐相处、互帮互助、懂得谦让,使班级气氛变得更融洽,更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小学教师可以在进行教材知识讲解的同时借助教材中的主人公品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要利用教材内容,和学生共同探究文章中主人公的性格品质和我们要学习的精神,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将主人公的意志品质更好的渗透到小学生的思维意识中。小学教师要明白一点,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不可急于求成,所以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自然流露,不做过多赘述,避免小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例如在学习《诚实与信任》这篇文章时,小学教师可以在学习之前给学生讲一些和课文题目有关的小故事,帮助小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最后教师要结合文章中的内容引导小学生自主思考,诚实与信任的含义,根据文章中主人公的所遇所想,思考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与别人建立信任。教师还可以将知识进行延伸,让小学生能更好的区分诚实与谎言,正确的引导小学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通过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在日常教学的点滴中进行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工作,不仅能够使小学生增强集体意识,也能使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二、重视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意识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和教师都更加重视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要求。
对小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一味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时过于严肃,导致小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提不起精神,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也不深刻。为了更好的适应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小学教师应该积极调整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教学环境,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意志品质。作为小学教师,可以说是小学生做好的学习榜样,所以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自身的修养,在学生做错事情的时候,要做到有耐心的教导和帮助,让小学生知道出现错误的原因,并能及时改正,而不是对学生大声的呵责和训斥。同时小学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审美意识和生活品味,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进行其它工作中,都要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并能传递给小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小学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时,都要对小学生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制定相关的课堂管理制度,并告诉小学生教师这样做的目的,逐渐在课堂管理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通过制度的约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除此之外,小学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聆听学生真实的内心想法,尊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对于小学生看待为题的错误见解,教师要在尊重其思维方式的情况下予以正确的引导。小学生还处在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阶段,所以作为小学教师要在学生的兴趣,身体,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关心和帮助,放低身段和小学生成为朋友,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心,感染其他同学学会关心身边的人。教师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引导小学生爱护身边的人,更好的发挥德育教育的成果。
三、 构建考核机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化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依靠教师反反复复的强调就能达成的,还需要教师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来辅助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小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方法推进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从根本上促进小学生的品行兼优,而不是只重视形式上的内容。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分设计时,教师要充分重视小学生的真实体验,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如最美孝心少年,平民英雄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小学生感受到社会道德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类似的节目让小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观看,更进一步的提升小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识,通过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效结合,能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针对小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思维情况,教师要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表彰制度,可以通过奖状、锦旗的方式奖励给学生。通过对表现良好、品德优秀的同学进行奖励,在班级中建立榜样效应,激发其他同学的模仿意识,使接下来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更加顺利。例如在学习“法律护我成长”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跟小学生讲解一些未成年的权利与义务,通过法律条款的渗透,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制定出班级的管理制度、考核机制和奖惩措施。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列举一些实际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加强自身的社会公德,如果做了违法的事情会得到怎样的处罚等,让学生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奖惩机制,可以很大程度的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小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同时德育教育也没有固定的空间和环境,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每一节课堂中,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此外,小学教师还要不断的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做好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然渗透。
参考文献
[1]唐利民.小学班主任加强德育工作研究分析[J].中国西部,2017(1).
[2]周丽娟.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分析[J].都市家教月刊,2017(3):161.
[3]常振斌.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探讨[J].学苑教育,2017(3):84.
[4]施英雅.农村小学体育的德育叠加解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