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芬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伯温中学 浙江 丽水 323900
摘要:我国教育方针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面对青少年学生缺乏感恩,尤其是缺少对母爱的理解和回报这种现状,作为母亲作为教师个人在法治课堂中探索让学生感知母爱,旨在改变青少年学生与母亲的不和谐关系,从而使每一位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关键词:母爱;感恩
以个人二十来年的教学工作和十来年班主任经历,结合与众多学生的接触与交流中发现,进入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与母亲——这一英国人眼中的“上帝”或多或少都存在隔阂甚至关系紧张的现象,个人把他们的这种关系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就这种情况,我想法治课堂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但要改变德育的“灌输”局面,“寓德于教”才是最佳的方式。于是借助法治课堂,通过了解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入手,寻找到适合我的学生感知母爱、放飞感恩的心的途径,在这里将这些尝试与大家探讨。
一、学生对母爱与回报母爱的认识误区
在二十来年的课堂的交流和课后的沟通中,发现学生对母爱和回报母爱的错误认识中以下几种认识较为普遍:
●母亲对我们的爱是应该的,是必须的,因为她是母亲,这种观点人数最多。
●母亲现在爱我们就是希望老了我们要养她(这是他们的原话),这种观点也较多。
●回报母爱就是等她老了要养她,这种观点所占人数第一。
●回报母爱就是等我有出息了,让她出人头地,这种观点也有相当的人数。
二、立足学生实际,实施感知母爱教学。
面对学生对母爱和回报母爱存在的认识误区,同时结合现在法治课程包含心育、德育和法治教育,不提倡知识的灌输更侧重感知和体验,但又有落实基础知识的课堂“硬核”任务的现实教学目标。我一改以往重道理讲述的授课模式,变多实践、重感知的授课方式,努力尝试适合七学生并能使其感知母爱的授课方式,争取让每一堂课的设计更符合中学低段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课堂氛围既要显得轻松、和谐,课堂方式又要重视落实、应用,最终让我们的孩子不仅扎实知识而且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1.改变传统课堂模式
在七年级的法治课堂中,适当安排几节有劳动技术性质的家庭生活课。烹饪课,就带上锅碗瓢盆;针织课,就带上毛线、针织棒;衣物清理,就带上脏衣服、洗涤用具,等等之类的以授课内容准备所有授课器具。这一改变首先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对每周两节的法治课,在态度上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成了学生最期待的课。这一前所未有的改变,让学生全身的细胞都蠢蠢欲动,这不同于其他的学科需要小学的基础,就连平时永远像霜打了的茄子似地提不起脑袋的几个所谓的“后进生”,也是伸长脖子意兴盎然呀!而最终的事实也证明,我的这一改变为学生感知母爱作了最好的铺垫,真可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呀。
2.精心选择家庭生活课内容
以前授课内容总是按照课程安排按部就班,自从有了想让学生感知母爱的念头后,我就开始精心选择家庭生活授课内容,比如烹饪就选择做家常菜,并加入洗菜、切菜等环节,而不是仅仅教授怎样烧制。还选择了针织,洗衣,整理家务,垃圾分类等家庭主妇日常必做项目作为授课内容。这样的选择即符合我校提出的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要求,又满足我想让学生感知母爱,拥有感恩的心的德育目标。因为作为农村家庭,我们学生的母亲都是以家庭主妇为主,要么也是工作和家庭兼顾的。
接触了这么多的家庭日常生活教学,让很多学生尤其是那些妈妈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的学生,一下子懂得做妈妈不容易,妈妈的不容易,妈妈一年365天的坚持就是因为爱孩子。
3.注重课堂实践,互动母爱。
将全班根据家庭生活授课内容分成几个小组,提前一个或两个星期让他们准备需要的“原材料”。强调“原材料”非常关键,否则有些个家长喜欢“代劳”,就会失去设定的教育意义。就拿第一次烹饪课来说,我将他们分成六组,分两堂课去进行,每堂课三组演练,其他三组就当作评委和美食家。布置要做的菜是酸辣土豆丝,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正确的烹饪录像,就让他们开始演练。首先让三组一起切,然后让他们分别炒,最后让其他三组进行品尝并评价,还要说说这跟自己妈妈的厨技比,如何?通过这样的实际演练和操作,学生明白要想得获得肯定,除仔细观看录像外,还得经常请教妈妈获得一些独家秘方,还需要经常的实践。在跟妈妈的互动中,学生懂得妈妈身上蕴藏着很多实用又简单的生活经验,妈妈其实“不简单”,妈妈的丰富生活阅历和“不简单”是因为她们身上蕴含着对子女的爱。
4.抓住每个细节,感受母爱伟大。
课堂中学生在操作演练的时候,我也不闲,及时仔细的观察,发现他们的细节,适时对他们进行提问。比如,我发现他们炒菜时,一放菜人就逃的远远的。到快下课的时候,我问:“为什么放菜后,马上逃走?”他们说:“烫,会痛。”我就问:“妈妈为什么不怕痛?”还有一次,我要他们洗自己的袜子和毛巾,有一位女生就带了两个脸盆。我问为什么,她说妈妈就这样做得,原因我也不知道。许多女生就说,他们的妈妈也是这样的,但他们觉得这样太麻烦,而男生们说从未注意这个问题。于是我问:“妈妈为什么不怕麻烦?”通过放大和探讨这些细节,学生知道,妈妈为我所做的每一件看似很平常的事,其实也会让妈妈受伤,每一件平常的事都是有秘诀的,每一件平常的事都需要妈妈付出体力,每一件平常的事都离不开妈妈的耐心和毅力,原来这就是母爱。
5.布置周末作业,感恩回报母爱。
每一周我都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量的布置作业,当然这些作业都是从感知母爱的角度出发的。有时是跟妈妈一起买菜,有时是为妈妈做一个菜,有时是帮妈妈洗一次碗等等。最最要紧的作业是要求学生去体会和观察,体会自己在做这件事的生理和心理感觉,观察当你为妈妈做了一件事或和妈妈一起做了一件事之后妈妈的表情和表现,然后想想当妈妈为我做同一件事的时候我当时的想法和态度与妈妈有什么不同。一次次,一周周的观察和比较,让学生发现妈妈其实不如想象的那么坚强,她很需要子女的爱与关心,而回报母爱其实就是一句简单的言语,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件细微的小事。
三、感知母爱,放飞感恩的心。
在进行了一学年的探索和实践后,从家长的反馈,班主任反映,以及与学生的交谈发现学生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如下的改变:
(1)他们与母亲的共同话题逐渐增多,关系“回暖”。学生在周记上说“我和妈妈好像又回到了我幼儿园时期的关系”。一位母亲打电话跟我说“以前我最怕的是周末,儿子回家了,我们无话可说,甚至冷眼相对;我现在最期待的就是周末,可以跟儿子聊很多的话题”。
(2)能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女生大多能自己整理房间,自己洗衣服等轻巧型的家务活;而男生则会在妈妈拖地时主动帮忙提水等一些体力活。
(3)开始关心妈妈的身体并注重给妈妈适当的节日礼物。在妈妈生病的时候懂得嘘寒问暖,并在适当的时候给妈妈递杯水、拿双鞋;很多同学都能在妈妈的生日或其他节日给妈妈发个短信、打个电话送上祝福。
当然,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渗透母爱教育的探索也还是刚刚开始,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仍然是任重道远,永远没有终点,而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寓德于教”的最佳课程还需要继续加强个方面的德育渗透。希望每一位青少年学生都能在感知母爱中,放飞一颗感恩的心。
参考文献:
[1]“爱的教育”目的与方式[J].余国良.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