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提要: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城市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这种艺术形式存在于大众空间,其特殊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具有公共性,现代城市的环境陶艺作品连接着人与环境,作品不仅蕴涵着当代的人文关怀,也参与着城市空间的建设。
关键词:公共艺术;陶瓷壁画;环境陶艺;装置艺术;
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建设中具体有以下体现:首先,城市公众艺术作品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历史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的产物,如米歇尔曾指出“如果公共艺术不再是骑在马背上的英雄”,那它的转变不是单纯的艺术实践的变化,与每一个城市居民的个人生活状况、与公共权利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其次,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属于大众的艺术,相比其他的艺术形式,它存在于更开放的空间,服务于大众居民,也需要大众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在这个开放的空间内均衡好社会职责和社会关系,公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交流能够充分展示一个地域的群体的审美观。如景德镇市的昌江广场上青白瓷浮雕作品《千年窑火》,以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为题材,将传统制瓷的历史带入到城市公共空间,这座城市中有大量从事与陶瓷制作相关的参与者们,他们继承了智慧的制瓷工艺又运用科技的力量尝试着创新,肩负着传播陶瓷文化的使命。
城市公共艺术近几年引领着城市居民新的生活方式,为城市空间建设添加了新鲜血液,为城市居民搭建了新型艺术的交流空间平台。开放的城市公园、街道绿地、商业空间、文化广场等赋予“公共空间”概念的场所,标志着在城市领域中出现了新的文化意识,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功能性的原则转向重视城市空间在物质形态之上的人文和社会价值。陶瓷材料之所以能介入城市公共空间中,也是基于历史的文化脉络和材料的独特属性,陶瓷材料相比其他材料塑造性强,易于表现有张力的肌理和丰富的色彩,经过煅烧后质地坚硬,不易变色走形,表面光滑易清洁,抗腐蚀,属于“永恒”的材料。早在商代期间就有了陶质的排水管,西周时期的板瓦、战国时期各种精美的砖型、汉代古拙质朴的画像砖、北魏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唐代精巧的砖雕,都可以看出陶质材料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参与城市建设的印记。在现代城市建设中,陶瓷作为工业化的建筑材料以外,以多样的陶瓷艺术形式构建着城市的精神领域。
1、瓷片凝结的色彩装饰
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筑梦大师安东尼·高蒂,他的建筑风格即浪漫又怪诞,是整个巴萨罗那建筑艺术的缔造者。高蒂的建筑作品结构都遵循自然界中的有机曲线,仿佛建筑是从泥土中孕育生长出来的。建筑表面的装饰图案和颜色表现,也是这位奇才建筑师独特的装饰运用,如居埃尔公园、米拉公寓、巴特罗公寓的建筑外墙上都运用了大量瓷片镶嵌装饰,奇幻的色彩搭配将陶瓷材料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景德镇的“千年瓷宫”和天津的“瓷房子”都是运用了不同窑口和风格的碎瓷片对建筑外壁进行镶嵌和拼接装饰,两座布满瓷片的宫殿,在体量上是陶瓷创造了环境,即塑造了“环境陶艺”又营造了“陶艺环境” 。坐落于重庆四川美术学院内的罗中立美术馆建筑外墙镶嵌了数十万的瓷片,色彩明度鲜丽、生动活泼。将人物、房屋、山壑、流水、花鸟、天空白云等画面拼接组合在一起,画面设计以多空间、多视角、多维度像大众展示了当代巴渝城乡建设风貌。
以上在公共空间中的瓷片装饰都运用了强烈的色彩,相比玻璃幕墙、钢筋水泥的建筑群森林,城市添加了几分跳跃的气氛,使公共活动环境具有了某种人文环境,也进一步完成了环境的社会功能。
2、瓷绘艺术与公共空间
颜色釉的运用从具有传统工艺造型的瓷器、瓷板画、瓷塑造像中走进公共空间大型壁画的创作,是陶瓷材质的特殊属性和瓷绘艺术的工艺属性所决定的,让公共环境中的大型画幅作品得以持久的保存。祝大年先生的壁画作品《森林之歌》采用了新彩、粉彩、古彩三种釉上彩工艺,将原稿的工笔重彩画通过瓷绘壁画的艺术形式呈现在首都机场后候机厅里,带给出行旅人美的视觉享受。中国传统民间的釉上彩瓷绘红绿彩,以红、绿主色为主,少量黄色做调和,充满着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朱乐耕先生通过对传统红绿彩技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结合当代艺术形式和社会审美,为北京地铁8号线海户屯站创作了陶瓷壁画《万马奔腾图》,这幅作品强烈的色彩对比和悠扬洒脱的线条刻画出的马群气势如虹,与人流密集的地铁站人群之间有一种力量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各城市的地铁壁画都具有地域性、名族性和社会性,在塑造时代精神的同时继承了城市的人文传统。
越来越多的瓷绘壁画走进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作品兼备装饰性与工艺性,将陶瓷绘画语言融入了大众环境之中,改善空间环境的氛围,渲染城市印象,同时也满足了当代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
3、现代陶艺相遇装置艺术
在现代艺术的影响下,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深深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发展,从传统的陶瓷艺术语境中解放出来,在造型表现和观念表达上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如朱乐耕先生为韩国麦粒音乐厅所创作的《时间与空间的畅想》,在济州岛肯辛顿酒店创作的《生命之绽放》、《天水之镜像》,都是将现代陶艺运用于装置艺术的典型作品。通过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现代陶艺的有机结合,为现代陶艺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艺术风格表现创作新空间,传递人性精神中理性与现实幻境,坚守与超越的生命意志,在现实迷恋和发璞归真中探寻的心路历程。日本陶艺家会田雄亮的作品《陶与水》、《水之庭》、《水阶》等多件以水为题材的作品,充分利用水的特征创造出虚实交融互生的境界。通过水来借景的环境陶艺装置产生更生动的境界之美,动中有静,静中求美,与自然空间相互延伸与渗透。英国陶艺家保罗·康明斯和舞台设计师汤姆·派珀共同完成的大型陶瓷罂粟装置作品《血抹的大地和赤红的海》,为了纪念一战期间为英联邦捐躯的888246位战士,一朵陶瓷罂粟花代表一位战士。高低错落的红色罂粟花“盛开”在伦敦塔的城壕中,这片不凋谢的花海关注的问题不仅是陶艺语境的本身,还有对于世界和平、敬畏生命、民族文化、大众精神的思考与关注。
近些年一些艺术家和陶艺家尝试着将不同材质结合陶瓷表现作品,也出现了结合绘画、声响、灯光、影像、行为等的陶艺交互作品。载体从单一材料转变为综合材质,让每一位参与者的感官体验与作品互动交流,促进了大众参与艺术公共空间的积极性,加强了城市形象的推广性。
结语:
由于城市人口逐年增长,城市也更具包容性,将不同地域的文化、生活习性、审美情趣等汇聚在一起,文化地域性对城市公共艺术尤为重要,城市建设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符合时代的环境陶艺,势必要体现文化内涵和人文思想,展望未来新型环境陶艺应具有生态化的形式,将人文、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之间不断融合,探索在城市空间建设中的新生艺术形式和创作内容,在建设未来城市艺术空间领域中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王曜,黄雪君,于群.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11
李建盛.公共领域、公共性与公共艺术本体论【J】北京社会科学。2020.11 118-128
张俣晴.朱乐耕的马奔红绿彩【J】.上海工艺美术 2019.02 22-23
孙远志.论创新场域下现代陶艺的装置表现向度 【J】.陶瓷艺术 2015.6 94-95
张飞,吴东翰.浅析公共艺术应用研究—以陶瓷装置为例【C】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北京 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