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

发表时间:2020/12/2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徐庭馨 方远
[导读] 摘要:加强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2
        摘要:加强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但在部分地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中,仍存在较多的水土流失、水力侵蚀问题,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因此,本文结合某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水土保持中的问题,对如何综合治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情况展开分析。借此通过有效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改善各地区小流域中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引言
        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使得环境治理工作取得较为明显的成绩。然而在生态清洁小流域中,因各流域地质条件、流域内水系分布的差异性,使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治理的难度较大,容易引起洪涝灾害、地质干旱等现象。因此,文章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对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的方法进行简单研究,希望给予相关从业者建议与参考。
        一、工程概况
        某小流域位于某省的河径流区内,海拔最低点为166m,最高点为671m,流域面积为78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8.72km2。从该流域的地形可知,该小流域的整体形态为“盆地状”,流域内包含部分旅游景点,周围围绕大量的山地,流域以北、南边均为河沟水系,农田资源较多,流域坡面较缓。该流域内建有库容为962万m3的水库,流域土壤由水稻土、红壤土组成,森林植被的整体发育状态较好。
        二、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清洁小流域中的水土流失问题愈发突出,小流域内的人为灌溉、用水、基础建设工程是造成该流域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某生态清洁小流域在人为活动增加后,流域内伴有水力侵蚀这类水土流失问题,具体表现为重力侵蚀、面蚀等,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24%,具体水土流失数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内容中:
        首先,小流域内水土流失区域中,“微度侵蚀面积”最高时为9.56km2,是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1%。其次,中度及重度水土流失面积较少,分别占该流域内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68%、9.12%,整体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最后,该生态清洁小流域中,已经在水土流失的影响下,出现部分区域土壤无法耕种、水资源利用率降低等情况。因此,为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水土保持能力、预防洪涝灾、提升水力资源的高效利用,相关人员需积极落实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1]。
        三、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
        (一)重视流域内的污水治理
        在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过程中,相关人员应重视流域内的污水治理工作。具体来说,在生态清洁小流域中,其水土保持的重点在于治理流域内的污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生产加工污水,而预防水污染、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是流域内污水治疗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农产品、农业种植中产生的污水,通常会包含大量离子氮磷、重金属等物质,在治理流域内污水时,可在超滤分离器、低压反渗透水回收器的作用下,构建污水内营养物提取系统,从而在污水治理过程中,将其作用于流域内生产活动中,提升其利用率。另一方面,治理流域内雨水污染物时,应针对污染物中包含的有机物、氮磷及相关固体颗粒,使用反渗透膜设计雨水调节池,继而在雨水净化中将其应用在农田灌溉、流域范围内的绿植灌溉中[2]。
        例如相关人员可在流域内污水治理中,建立SUEZ纳滤膜雨水、污水净化回用系统,使污水在下渗与过滤处理后,其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数据显示,SUEZ系统在运行中,可将雨水中有机物浓度控制在30mg/l,且ss浓度通常为0mg/l,氨氮化物浓度小于0.5mg/l,且雨水中氨氮指标在净化后负荷地表水的相关标准,流域内水质总磷浓度低于0.1mg/l。

相关人员在该系统的应用中,可在污水治理后,按照国家GB13200-91、GB11914-1989等方法,检测流域水质的浊度、COD、硬度、水总磷等指标,实时监测小流域内的污水治理效果,确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有效性。
        (二)落实流域内生态修复工作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的关键在于解决现有水土流失问题,使流域范围内生态环境得以修复与改善。因此,应积极落实流域内生态修复工作,采用人工修复、自然修复等方式,预防水土流失,解决流域内的水力侵蚀问题。一方面,人工修复时,可通过植树种林的方式,扩大周围区域的植被覆盖率[3]。在此期间,相关人员可根据小流域的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草种植被,保持流域内土壤养分及水分。另一方面,通过禁止乱砍乱伐、禁止放牧等方式,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中的水土流失问题,随后借助自然界本身的力量,增加流域周边山体上的草木覆盖率,抑制水土流失。
        在自然修复流域内生态时,相关人员可借助人工培植、封山育林等方面,治理流域范围内郁闭度小于0.5的林地。但在人工造林、营林规划过程中,还应针对流域的地形地貌,在陡坡、高山等地区,栽植成活率较高的树木。必要时可落实“封山育林”方法,保护流域中的植被,限制周边的砍伐、放牧行为[4]。另外,人工培育生态清洁小流域中的树木、修复生态时,可选用混合种植方法,比如混合培育杉木、枫香、木荷、马尾松等树种。同时严格按照数据栽植技术,明确各类树种的补植密度,例如培育枫香、马尾松等树木时,其补植密度应为825柱/hm2,行距4m、株距3m。
        (三)加强流域内的坡面治理
        流域内坡面治理是促进生态清洁小流域环境恢复的重要手段,水土保持绿化、坡面拦蓄是坡面治理中保持水土的基础性工作[5]。首先,相关人员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流域内水土流失现有问题,采用综合型的边坡修复、边坡区域中水土保持的造林及种草方法,借此治理边坡内裸区域。其次,积极推进田间工程的建设工作,根据小流域中地形地貌,将内斜、顺坡垄等区域的坡度控制在50°以内,或直接在边坡区域中运用“横坡垄作”模式。在此期间,若坡地厚度处于25~50cm之间,且边坡坡度范围为15~50°,则需将流域内边坡打造为“地埂植物带”,建设田间水平梯、边坡式梯田。最后,边坡治理时,相关人员应积极开发果林,将原有的耕地转变为林地,借此强化流域内植被对水源的涵养能力,保持水土,抑制水土流失。必要时,可直接在边坡地源带上布设截水沟,预防降雨对流域内土壤造成较大冲击,增强坡地对周边水土的保护功能[6]。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建设中,生态清洁小流域中的水土流失问题,会直接影响流域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利用率,造成难以预估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相关人员应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特点,采用综合型的治理方案,从河道清除、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改善流域内的整体环境,提升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水土保持能力,为社会生态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符素华,椹卓岚,张志兰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先小流域识别的空间尺度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20(02):155-159.
        [2]李海燕,丁剑宏,柏勇等.岩溶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效益分析——以官脉地小流域、高枧槽小流域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8(003):68-78.
        [3]宁堆虎.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发展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7(11):17-19.
        [4]李沛,程建敏.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助力生态文化建设成效及经验[J].治淮,2020(03):73-78.
        [5]高华.分析山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J].水电水利,2020(001):39-66.
        [6]周智慧,姚燕.农村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设计[J].环球市场,2018(035):216-2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