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生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 江苏泰兴 225400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治疗中采用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的临床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7年5月-2020年5月开展本研究,纳入样本为就诊76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治疗药物差异为依据,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患者行阿卡波糖治疗,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后餐后2h血糖指标,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阿卡波糖及二甲双胍均为2型糖尿病治疗有效药物,阿卡波糖降低餐后2h血糖疗效优于二甲双胍,可全面推广。
关键词:阿卡波通;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属糖尿病的主要发病类型,患者发病初期病理特征为胰岛素抵抗,随病情进展可诱发胰岛素分泌不足,并引发机体代谢紊乱[1]。2型糖尿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患者普遍病程长,且病情缓慢进展,发病初期仅存在轻微异常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合并多种并发症。口服降糖药是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规方案,阿卡波糖及二甲双胍均为临床常用降糖药物,本研究总结评估我院患者各项基线临床资料,研究并分析阿卡波糖及二甲双胍治疗的相关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5月-2020年5月开展本研究,纳入样本为就诊76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治疗药物差异为依据,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全部患者经血糖及体格检查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汇总分析两组基线资料,研究组男女性别比例数值为20:18,年龄跨度范围45-77岁,平均数(61.27±3.58)岁,病程跨度范围1-4年,平均数(2.55±1.07)年。对照组男女性别比例数值为22:16,年龄跨度范围46-75岁,平均数(61.19±3.52)岁,病程跨度范围1-5年,平均数(2.78±1.15)年,基线资料差异对本研究结论无不良影响(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及饮食控制,血糖未达标。对照组患者参照原有降糖方案,加用二甲双胍,每日口服3次,单次服用剂量设定为0.25-0.5g,共治疗6周。
研究组患者参照原有降糖方案,加用阿卡波糖,每日口服3次,单次用药剂量设定为50-100mg,共用药6周。治疗期间间隔3d测定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指标,依据测量结果调整药物用量。
1.3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统计两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x±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χ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指标
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餐后2h血糖低于对照组(P<0.05)。
.png)
2.2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后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胀、腹泻、恶心等,两组各2例不良反应发生,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2型糖尿病属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致病原因较为复杂,受高血糖毒性作用影响,患者机体可合并多种并发症。有效控制血糖是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因素,为此医师需依据不同降糖药物作用机理合理选择治疗方案[2]。
二甲双胍是双胍类降糖药物,用药后对胰岛细胞无刺激作用,其主要降糖机理为调节糖代谢,增加肌肉与脂肪组织葡萄糖利用率,强化无氧酵解用,抑制肝糖原异生及肠道摄取葡萄糖总量,显著降低肝糖输出,有效保护胰岛细胞,进而实现降糖效果,并可提高患者对血糖的耐受度。阿卡波糖对葡萄糖苷酶具有抑制作用,该药物属非寡糖类低聚糖,用药后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酚,诱导淀粉分解形成寡糖,降低蔗糖等物质转化形成葡萄糖速率,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有效降低餐后2h血糖指标,并可缓解胰岛素抵抗[3]。
总结本研究相关数据,研究组患者餐后2h血糖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分析其原因,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降糖机理存在较大差异,阿卡波糖通过对葡萄糖转化速率及吸收的限制可有效降低餐后2h血糖指标,且二者经临床研究证实,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分析可知,阿卡波糖及二甲双胍均为2型糖尿病治疗有效药物,阿卡波糖降低餐后2h血糖疗效优于二甲双胍,可全面推广。同时,本研究就诊患者数量较少,阿卡波糖及二甲双胍的应用需持续性分析。
参考文献:
[1]彭湾湾,钟雯,曾姣娥, 等.利格列汀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0,15(5):575-577,582.
[2]甘明珠.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对绝经期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空腹C肽、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海军医学杂志,2020,41(5):552-556,560.
[3]姚兰,蒋成霞,郭艳艳, 等.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及利拉鲁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J].西部医学,2020,32(10):1509-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