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自体毛发移植进行发际线再造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21期   作者:刘建军
[导读] 分析应用自体毛发移植进行发际线再造的临床效果;
        刘建军
        薇琳医疗美容 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自体毛发移植进行发际线再造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62例进行发际线再造患者,均采用自体毛发移植技术进行治疗,于边缘使用细软毛发植入,并采用单根毛发植入方式进行治疗,探讨临床治疗效果,并统计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程度;结果:治疗后随访10个月,患者颞点区移植毛发密度、毛发直径以及与皮肤间角度均表现良好,而患者满意为98.39%,其对治疗方式认可度高。而再次进行植发手术治疗和进行植发调整患者均为2例,植发后出现卷曲现象为1例,经至少6个月后基本恢复;结论:对发际线再造患者采用自体毛发移植技术进行治疗,使用效果理想,可重建颞点发际曲线,改善患者发际线状况,并恢复自然颞点。
        【关键词】自体毛发;移植技术;发际线;再造;颞点

        对多数人而言,极为关注自身前额发际线情况,而发际线作为影响面部美观性重要外貌轮廓标志线,其形态和位置合理性,成为爱美人士关注的重点。现阶段,很多女性在面部上庭比例存在不协调现象,或者是发际线形态不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女性面部外表形象。因此,有重新进行发际线再造需求患者明显增加。而自体毛发移植治疗技术作为近年来植发中备受认可的新技术,使用效果理想,已经被更多人认可[1]。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2例进行发际线再造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全部患者均使用自体毛发移植及技术,探讨该治疗方式使用效果,最终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收的62例进行发际线再造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中,男性11例,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31.2±2.4)岁,其中,雄激素性秃发患者8例,非脱发患者3例。女性51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3.2±2.4)岁,其中,先天性发际线过高患者22例,其他因素导致的发际线后移患者29例。
1.2方法
        1.2.1选择新颞点
        在对患者进行发际线再造中,应结果患者对发际线形态需求进行设计。先确定患者原来残留终毛颞点,并使用Mayer和Pere-Meza法确定新颞点,新颞点在鼻尖至瞳孔连线延长线与耳垂至前额发际线中点连线焦点位置。
        1.2.2获取毛囊单位
        植发前先对毛发供区进行选择,通常将枕部作为毛发供区。植发期间,患者维持俯卧位,进项常规消毒铺巾处理后,使用0.5%利多卡因个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实施局部浸润麻醉,然后获取毛囊单位。常用获取方式有两种:(1)毛囊单位头皮条切取技术(FUT),先对患者枕部供区毛发密度较高位置进行密度测量,计算获取头皮条的长度和宽度,并进行头皮条切取,切取后对创口进行分层缝合,并适应6倍放大镜分割头皮条,然后制备毛囊单位。(2)毛囊单位提取技术(FUE),使用电动毛囊提取机,于患者枕部供区进行毛囊单位提取,提取后进行加压包扎。并在6倍放大镜下分离和修整制备毛囊单位,制备结束后,使用4-10℃生理盐水进行临床保存,并进行精确计数。
        1.2.3毛囊单位植入
        患者维持半卧位,并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和局部浸润麻醉,实施颞点区域(颞点周围2cm)植入毛囊方式进行发际线再造,采用单根植入方式,在发际线边缘位置植入细软毛发,并保证毛发交错排列,植入密度控制在25-32毛囊单位/cm2,毛发与皮肤角度控制在10-20°。


        1.2.4术后处理
        于枕部供区进行加压处理,加压包扎时间控制在至少12h,术后3-4d控制洗头力度,若采用FUT获取毛囊单位,术后10-12d拆除缝线,所使用FUE获取毛囊单位,术后3d对供区最内层纱布进行拆除处理。术后10个月进行追踪随访,定期对颞点位置毛发密度、直径和皮肤角度进行测量,并观察毛发方向、分布和粗细情况,实施综合评价,由患者对植入状况进行评价。
1.3观察指标
        (1)观察治疗后患者颞点区移植毛发密度、毛发直径与皮肤间角度。
        (2)对患者植发满意度进行统计,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评分表[2],由患者根据主观感受进行评分,调查表总分为100分,以≥90分为非常满意,以70-89分为满意,而<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3)观察患者术后再植、植发调整毛发异常现象。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获取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数(n)和率(%)表示计数资料。
2结果
        治疗结束后对全部患者进行10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患者颞点区移植毛发密度为(24.1±3.2)毛囊单位/cm2,直径检查为结果为(58.5±7.4)μm,与皮肤间角度为(18.1±4.6)°。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其中,非常满意53例,满意患者为8例,1例不满意者,满意率为98.39%。全部患者中,有2例因毛发植入密度不均匀进行再次手术治疗,2例因发际线边缘毛发分布不美观,有所欠缺,进行植发调整,1例患者植入毛发后出现卷曲现象,经至少6个月后基本恢复。
3讨论
        发际线再造中,患者关注颞点处理情况,而颞点则是颞上与颞下发际线分界点,处理好颞点设计和调整,可提升对发际线再造效果。对于男性发际线再造患者而言,将颞点设计为尖角形,既可突出颞点,又可凸显面部男性阳刚特征。而对于女性发际再造患者而言,颞点一般设计为圆弧形,这种设计方式利于凸显女性柔和美。一般而言,人的额部发际线有1-3个较大凸起,其位置在发际线中间与两侧,较大凸起间通常有多个不同大小三角形凸起,而小凸起特征不规则,颞部位置主要是小凸起[3]。自然状态颞点区域,毛发密度通常较低,密度通常为25-30毛囊单位/cm2,在实际植发中,考虑到植发后毛发成功率,通常会提升颞点位置植入毛发密度。在植发结束后,极少患者在颞点区域毛发会出现不均匀现象,此时需要进行二次移植手术。另外在进行发际线设计中,还应注意颞部发际线毛发角度,通常需要控制在20°,并保持朝向后下方,确保与自然生长毛发朝向维持一致[4]。
        本次对发际线再造患者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10个月患者颞点植发密度为(24.1±3.2)毛囊单位/cm2,直径为(58.5±7.4)μm,与皮肤角度为(18.1±4.6)°。而患者对治疗方式满意率为98.39%。对再次植发治疗、植发调整和毛发卷曲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已基本恢复。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将自体毛发移植技术应用于发际线再造中,可改善其发际线状况,且治疗效果理想,患者对治疗方式认可度高。
        综上所述,在发际线再造患者治疗中使用自体毛发移植技术,通过在边缘以单根毛发植入方式植入细软毛发,可帮助患者颞点取发际线密度恢复自然毛发状态,术后植发不良表现较少,通过再次治疗和调整后,可逐渐恢复,植发患者对治疗方式满意程度高,临床中治疗方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瑛毅.毛囊保存技术应用于自体毛发移植中的意义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09):107-109.
[2]李梦凡,古兰,王玲,等.秃发患者自体毛发移植术后专用保护帽设计与临床应用[J].中华烧伤杂志,2020,36(09):865-869.
[3]周箐竹,赵娴,魏维,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自体毛发移植中的运用与效果[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039(001):144-148.


姓名刘建军(出生年月1981-6),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北青县,单位薇琳医疗美容,职位技术院长,职称主治医师,学位本科,研究方向毛发移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