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类药品不良反应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21期   作者:陈 琼
[导读] :近年来,肿瘤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提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陈 琼
        海南紫杉园制药有限公司 海南 海口570216
        摘要:近年来,肿瘤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提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当前临床在不断深入研究抗肿瘤药物,但所有的抗肿瘤药物有一定程度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抗肿瘤类药品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措施。
        关键词: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当前,肿瘤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原因之一,抗肿瘤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任何药物都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均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或事件,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因缺乏选择性,在杀伤和损害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也产生毒气作用,可出现全身性毒性,在化疗期间出现或多或少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和痛苦,根据抗肿瘤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理不同,药物不良反应除一些共性外,还可能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的不同临床表现。因此,研究抗肿瘤类药品的不良反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抗肿瘤类药品的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作为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一种最为常见的症状,其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恶心、呕吐及腹泻等,这些严重影响了肿瘤治疗的成效,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提早预计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可能,以便选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2、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抗肿瘤药对泌尿系统的损害主要是肾实质损伤和泌尿道刺激反应。引起肾实质损伤的药物有:MTX、PDD、MMC、亚硝脲类等,其中尤以PDD的肾毒性最大且为剂量限制性,PDD可致肾小管上皮坏死,严重时可致急性肾衰;MTX在正常的酸性尿液中易形成结晶而引起尿路梗阻和肾小管损伤。引起泌尿道刺激反应的药物有CTX、IFO、喜树碱等,主要是膀胱刺激引起出血性膀胱炎,重者可致血尿。
        3、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多数抗肿瘤药都会引起骨髓抑制,其最初表现以白细胞特别是粒细胞下降最多见,也有些主要引起血小板减少,如亚硝脉类、白消安、奥沙利铂和吉西他滨等,严重时血色素也下降,仅有少数药物没有或少有骨髓抑制,如皮质激素、博来霉素、门冬酞胺酶和长春新碱等,皮质激素甚至还有某种程度的骨髓保护作用。尚需提及的是干扰素和他莫昔芬(TAM)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但不严重。以往当骨髓出现抑制时,采用输全血及激素类药物治疗,但效果不甚理想。90年代初相继研究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解决了此问题。现在可通过成分输血、给予G-CSF或GM-CSF、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法解决。患者白细胞低于1*109·L-1时应置层流室,血小板数低于15*109·L-1时需输血小板,也可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白介素-Ⅱ(IL-Ⅱ)等促进血小板恢复。在使用G-CSF、GM-CSF时应注意在化疗结束后24~48h开始使用,不宜在化疗前或化疗过程中使用。这类细胞因子本身有致骨痛的不良反应。
        4、心脏毒性不良反应。心脏毒性反应也是临床使用抗肿瘤药物,特别是使用蒽环类药物进行治疗将会导致患者心脏出现的反应,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明显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药物在进入机体后,药物在一定条件下会被还原为半醌,其与氧产生反应会导致氧自由基的数量增加,最终导致心肌线粒体膜出现脂质过氧化,从而使心肌膜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了破坏;另外,药物与细胞所生成的铁螯合物也可能会导致机体产生羟基或其他自由基,导致中毒情况发生。因此在临床用药前,医生要首先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一定的评估,了解患者的情况,掌握其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而在治疗中要做好心血管功能的监测工作,保证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
        5、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也是临床抗肿瘤药物使用中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患者主要表现为肺炎样病变及肺纤维化,导致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咳嗽、气急等情况。

但目前临床中针对该不良反应尚无较为有效且肯定的治疗方法,主要还是依靠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工作,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而在患者出现该不良反应后则需立即停药,给予患者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抑制,并给予患者一定的抗菌药物,当然也可增加使用中药辅助治疗。
        6、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紫杉烷类对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为62%,最常见的表现为轻度麻木和感觉异常,严重的神经毒性发生率为6%。长春碱类药物对周围神经有较明显的毒副作用,可引起末梢神经炎,肠麻痹是其严重的不良反应。有效的治疗方案包括胆碱能受体激动剂,禁食和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大剂量复合B族维生素,中医药,针灸,导泄灌肠等。异环磷酰胺和氟脲嘧啶可出现小脑共济失调。顺铂可引起耳鸣和高频听力减退,发生率高达11%,严重者可致耳聋。草酸铂可引起急性外周感觉神经异常,偶见可逆性的急性咽喉感觉障碍。其可逆转的慢性外周神经毒性主要表现为肢体感觉迟钝和(或)感觉异常,在累积剂量达到850mg/m2以上时尤为明显,其发生率约为82%。在治疗过程中,应叮嘱患者勿进冷食、冷饮及勿接触冷水或其他冷的物品。在以后的疗程中,将静脉输注的时间由2小时延长至6小时可防止症状复发。
二、抗肿瘤类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
        1、消化系统反应处理措施。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全部不良反应病例的64.7%。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黏膜炎等。环己亚硝脲、甲基苄肼等抗肿瘤药物较易引起恶心及呕吐症状。一般采用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地塞米松等止吐,同时给予地西泮、异丙嗪等镇静药物治疗。氟尿嘧啶、甲氨喋呤、阿糖胞苷等抗代谢药物较易引起腹泻。腹泻后采取综合治疗方式进行,给予进食低纤维素、高蛋白食物,及时补充充足液体,止泻药,多休息,禁用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必要时静脉补充电解质及液体,腹泻次数超过5次或腹泻1d以上患者应停用化疗药物。对于因伊立替康引起的延迟性腹泻,可立即给予洛哌丁胺2片并补充大量液体治疗,然后2h给予1片洛哌丁胺至末次稀便后继续服用12h。
        2、骨髓抑制反应处理措施。对于造血功能低下或既往放化疗时血小板、白细胞水平降低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具有骨髓抑制毒性的抗肿瘤药。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严重降低的患者,可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因子或重组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小板计数严重降低的患者,可使用人白细胞介素;骨髓抑制严重的患者,应预防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可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止血药,严重贫血者可输注新鲜血液或成分输血。
        3、肾毒性反应处理措施。为减少肾毒性的发生,在顺铂化疗时不宜同时使用其他可导致肾损伤的药物,并应充分水化利尿,从用药开始连续3d,每日给予静脉补液2000ml以上,并给予氯化钾、20%甘露醇及呋塞米,保持24h尿量为2000~3000ml。联合应用泌尿系统保护剂可有效减轻肾毒性,如使用正常细胞保护剂氨磷汀保护肾脏;使用含巯基的药物美司钠可与4-OH-环磷酰胺或4-OH-异环磷酰胺结合排出体外,避免膀胱炎的发生。
        4、心脏毒性反应处理措施。化疗前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避免高龄患者使用心脏毒性较大的药物。化疗期间和化疗后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出现心律失常及心动过速时可给予对症治疗。避免联合应用心脏毒性较大的抗肿瘤药,可联合应用降低心脏毒性的药物,如三磷酸腺苷、维生素E及辅酶Q10等。
        5.积累临床经验。临床医师应在诊疗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有些与化疗相关,但作用机制不明的不良反应,事件也应引起警惕。如化疗可能引起血糖升高,长春新碱可能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和低钠血症,Sunitinib(索坦)可能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近年来新的抗肿瘤药物,尤其是各种靶向药物不断出现。在新药的临床使用中,尤其应规范用药,并注意临床观察、统计分析,一旦发现新的不良反应事件,应按相关条例要求进行报告,以给其他医生警示,从而指导临床更安全、更合理地用药。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抗肿瘤药物发展较快,但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的某些正常组织、器官不可避免地产生损害或毒性作用,临床使用中常导致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因此,抗肿瘤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已成为医护人员和药师特别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晋予.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7(02).
[2]吴丽贤.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外医疗,2018(13).
[3]瞿美霞.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与防治[J].医药导报,2015(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